【仙居新闻】王建飞:用精湛和博大诠释医生的内涵
“为了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当医生的即便再苦也是甜。”
“为了患者的舒适和康复,放弃再多的休息时间也值得。”
王建飞发自肺腑的两句话,让记者记忆很深。
“一根蜡烛两头烧”:王建飞的苦与甜
现担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一职,除了要进行食管癌、肺癌等四类肿瘤外科手术之外,还要负责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病理科、心脑电科等医技科室,膳食科、维修组、设备科、供应组等总务科工作,以及保卫科的大小事务管理,每天他忙得不可开交,简直好比“一根蜡烛两头烧”了。
不到一个小时的谈话,就被打断了好几次,不是有同事询问工作事项,就是有病人前来咨询。王建飞也是频频看表,因为接下来他还有个会议,会后就将直奔杭州出差。
“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当一名医生,就要记住两个字勤和苦。勤是勤快,多学习,多巡视病人等,而苦就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王建飞感慨地跟记者说,“当一名外科医生是非常辛苦的,事关人命,这要求你必须有娴熟的技术;工作压力也非常大,经常熬夜值班,如果第二天有手术,就不能休息了;要随时待命,半夜接到任务的次数也不少,到时就要随叫随到。”
除了生活作息时间波动大之外,王建飞跟所有外科医生一样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时时刻刻都惦记着自己的病人。“只要做了手术,每天傍晚饭后,我一定要去病房看下病人。”王建飞说。这个习惯已陪伴他多年,他对家人的用心程度,远远比不上病人。
虽然当一名外科医生有着常人所不知的辛苦,但王建飞却说,如果让他再次选择职业,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当一名医生。
技术精湛惹人赞:手术台上的“王一刀”
“王医生的技术是没话说的,很多病人慕名而来,指明要他操刀,大伙儿私底下给他取了个昵称叫‘王一刀’……”“杭州、临海的一些外科医生听到王建飞这个名字,都会竖起大拇指。”在县人民医院外科采访时,遇到的医生说起王建飞,语气中都充满了尊敬和自豪。
王建飞的专业特长是普胸、消化道肿瘤、胆道、乳房、甲状腺等疾病的外科治疗。1987年7月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他直接被分配到了县人民医院工作至今。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不断艰苦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经过不断拓展、不断尝试,他首先在县内独立开展了肺段切除术、二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等多项高难度手术,并开展了大量三、四类手术,使许多原先在仙居难以治疗的疾病现在在县内就可以得到解决。
在王建飞的带领下,医院外科的手术项目和难度不断增加。在手术台上,救人治病是争分夺秒的,时间拖得越久,其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越多,其危险性也越大,缩短手术时间,既为医生减轻长时间做手术的身体负荷和压力,也使病人延续生命的几率更高。王建飞深知这一不变的原则和道理。在王建飞的努力改进下,食管癌这一对我县来讲原是“疑难杂症”的疾病,手术时间从以前的五六个小时缩短到了至多3个半小时,大大缩减了手术时间长带来的风险。
一次次或大或小的“实战”,一次次至深至细的总结,王建飞的医学技术与医学理论不断提升。2005年,他主持开展县科技立项课题《食管癌临床病理与COX-2、P16、P53、PCNA免疫表型的分析》,同题论文获仙居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使得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近百分之八十,要比国内平均水平高了近十个百分点。这在我县医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对当时的相同医学领域来说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进步果实齐分享:年轻医生们的“老大哥”
2007年,他开展的课题《高龄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价值探讨》,结题后同题论文获仙居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2009年,其课题《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和胃癌半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临床病理分析》,结题后同题论文获仙居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在国家、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5篇。
这些年来,王建飞取得的进步,硕果累累。但他却将这一切好不吝啬地与医院同行们共同分享,共同改进。
“王医生在做手术之前,要求我们年轻医生仔细研读医学书,并熟记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及会有哪些并发症等;术后,他会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多年的手术经验传授给我们。”外二科的应医生告诉记者,他从医6年,对于外二科这种对医学技术要求非常高的科室来说,自己还非常“嫩”,需要有业务精湛的医生指导。王建飞总是无私地把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与他们分享,对他们来说不啻于是一场“及时雨”。
“他也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去年,我的一个病人在术后产生了严重的并发症,当时对我来说相当棘手。那天正好是深夜,很多人已经处在熟睡当中,可王医生接到我的求助电话后二话不说就赶到了医院,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应医生回忆说。
对外科医生而言,接诊每一个病人,都是一次考试,不能只考60分,一定要尽已之力考100分,因为任何一点小失误,给病人造成的痛苦都将是巨大的。王建飞说他每年完成的手术不下100例,而且都是“份量”很重的手术,哪一例他都不敢含糊,所以他严格要求医院里的年轻医生从踏上岗位的那一刻起也要朝着满分去努力。“我做这些,只因为我们当医生的目标是一样的,一切都为了病人的安康,一切都得对得起病人。”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坚定。
杨 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