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新闻】让每一个生命都更加精彩

时间:2013-01-21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学科发展轨迹
2000年引进微创技术
2005年被评为仙居县临床医学重点学科
2007年被评为人民医院重点扶持学科
2010年通过复评再次成为院重点扶持学科
    “这个世界上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最重要:信、望、爱,我觉得我能看到对这三个字诠释最好的地方,就是医院。”这是电视剧《心术》中的一句对白,而在县人民医院的普外科,这三个字交织成了曲动人旋律。外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普通外科则是以治疗颈部、腹腔器官疾病为主的学科,它是现代外科领域中各分支学科之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而仙居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也在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重点学科。
 学无止境 提高医学技术水平
    医生,在病人眼里就像上帝,而现实中医生也确实在用专业知识扮演着上帝的角色。普外科的医护人员深知这个道理:作为医生,为了适应医学的迅猛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必须努力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医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李伟军,县十大名医,科技新项目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2003年,评为台州市重点学科(肝胆科)后备学科带头人,2006年评为县卫生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以及县首届科技创新十佳人才。为了持续加强科室的诊疗护理水平,在李伟军的带领下,普外科的医护人员不断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提高了甲状腺、肝、胆、脾、胰、胃肠的各种良恶性疾病的诊疗和护理水平,累积了治疗急腹症、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十二指肠损伤、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病症成熟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该科室的各级医生共12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在大家的努力下,形成了以微创手术、肿瘤综合治疗、腹膜前疝修补术、合理使用抗生素为特色的治疗。
    县人民医院从2000年开始实施腹腔镜手术,但由于当时技术和设备的不成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后来,普外的医生们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和精心研究,终于在2002年,为一位来自杨府的患有胆囊石的患者实施了手术并获得成功,这是该院实施腹腔镜手术的第一例。手术整整花费了1小时50分钟,这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县医学领域腹腔镜手术的一大突破。到目前为止,该专科的微创手术已经有2300多例,没有出现一例并发症。腹腔镜手术由刚开始的每年二三十例扩大到现在的两三百例。而在微创外科方面则能进行多种腔镜手术。
    医学技术的进步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今年普外科全面开展UHS无张力疝修补技术,成功治愈各类疝气患者,这个全新技术受到了患者的欢迎。患者王某便是其中之一,医生为王某实施了经腹膜前间隙疝无张力修补术(UHS疝修补手术),几天后痊愈出院。王某手术时间大约90分钟;切口仅有5厘米长,术后切口无需拆线;术后6小时就能正常下床活动,并恢复正常饮食;第2天恢复正常大小便,术后3天即出院。
重视医德建设 病人好评不断
    普外科的医生护士每天都像一只快速旋转的陀螺,忙着手术忙着查房忙着照顾病人。据了解,在普外科的床位使用率达到了129%,而病人住院的平均时间为7.9天,仅2012年1月至11月,该专科出院的病人已经达到2226人次,进行手术的病人多达1175人次,III类和IV类的手术有623个,占总手术次数的53%。这些数据的由来又蕴含着普外科医护人员的多少付出呢?普外科的主任李伟军告诉记者:“仁心成就仁术!”
    患者郑老汉是一名孤寡老人,早在2004年的时候得了重症胆管炎、胆总管结石、黄疸症、肝硬化、腹水等一系列病症,被邻居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高烧达39.5℃,血压低至80/50,处于中毒性休克状态。当时接诊的医生告诉记者:“当时老爷子已经处于死亡的边缘了,介于老人没有家人为其签署手术同意书,医院特地开通了绿色通道,针对老人家的身体情况,我们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给老人家进行了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探索T字管引流术,手术很成功。”但是,由于老人家特殊的身体状况,在手术之后的恢复上并不理想,医生经过详细检查后,确定郑老汉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普外科的医护人员全体上阵,凑钱给老汉买营养品,轮流照顾老汉的生活,最后老汉痊愈出院。现在的郑老汉,一提起普外的医护人员总是竖起大拇指:“我这个老头子的命是他们给我从阎罗王那里抢回来的。”
    仁心成就仁术,“救治病人就不要怕担风险。前怕狼、后怕虎,那禁区永远是禁区。病人也只能在医生的摇头与沉默中抱憾离去。”该专科主任医生李伟军深知,作为医生,要想赢得患者的信任,没有过硬的医术根本不行,没有高尚的医德更不行。
    普外的医护人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创造和谐的音符,使医患关系充满温馨。
坚定信念 决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
    普外科的医护人员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们不能放弃抢救任何一个病人,不管他们的病情是多么严重,我们都要尽全力抢救!”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和爱心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给了他们一个健康的未来。
    2006年,一位来自广度的小伙子胸口被足球架给压了,当时他被送到医院的时候,面色全白,血压完全测不到,已经出现了出血性休克。值班医生立刻通知主任,并进行手术。手术中,医生们发现病人肝脏外面的包膜是完好的,可是里面的肝脏却已经粉碎了,这下可难着了,无法切除也无法修补!最后,医生们决定用缝线织成一个网状,将整个肝脏网住,并且用纱布条填塞肝脏周围。手术后病人被送往ICU,但是病人的情况没有实质性的好转,持续的大出血,让周边的人为他捏了一把冷汗。“我们那个时候真的是跟时间赛跑了,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从医院血库里调了15000毫升的血,持续输给他,可输的血多,出的血也多。”李伟军一说起这个小伙子还是一脸的不可思议,“我们都不知道小伙子能不能度过这个坎。结果,第二天,ICU的人打电话告诉我说小伙子醒了想吃东西。”现在,这名小伙子已经是一个爸爸了,他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普外看望当年把他从死亡线上拽回来的医护人员。
    像这个小伙子的例子在普外并不少见,项先生也是其中一个。
    项先生是名普通的农民,2001年的时候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才30多岁的他正值壮年,跑遍了上级医院求医,可是频频被拒,家人不死心,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县人民医院的普外科求诊。“这个病人的病很特殊,因为他的胃就像皮革一样,被称为‘皮革胃’。”医生告诉记者,“通过胃癌根治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手术,病人得以恢复,现在身体也很健康。”项先生现在仍在家务农,曾经生命被判了“死刑”的他是逢人就说:“要不是普外科的医生们,我早就没人做了。现在我不但能健康地活着,还能在家干活了,真是要谢谢他们。”
    病人强大的求生意识,医生坚定的救死扶伤的信念,在普外科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有希望就不能放弃,有信念就会成功。 应芳露 林寒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