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新闻】“援疆,我无悔的选择”

时间:2013-06-05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医者父母心”,这是县人民医院第八病区副主任医师陈文才最喜欢的一句话。今年42岁的他,自1998年7月份成为医生以来,从医已有14个年头,凭着对医疗事业的热爱,他远赴祖国边疆援建,坚持完善自我,关心爱护患者,成为了大家口中一致的“好医生”。


援疆,无悔的选择

初次见到陈医生,笔者的印象便是“干练”两字,普普通通的发型,简简单单的装束,也许这正是荒漠中所锻炼出来特有的气质。

“一脚踏进塔里木,终身都是兵团人,援疆,我不后悔。”在与陈文才交谈的过程中,他首先说了这一句话,“当2011年领导告诉我医院有个去新疆建设兵团援建的机会时,我不禁心头一热,脑中立刻闪过王震将军带领部队在大漠戈壁屯垦戍边;支边支青们热血沸腾的火热建设场面;还有那从小潜伏心中而未能如愿的当兵情结,我几乎是毫不思索的答应下来。”      

“事情定下来后,我想到家中年迈的父母,我的四个兄弟姐妹中姐已出嫁,哥与妹都在上海工作,平时也就我经常去看看他们。带着忐忑的心回家,果然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说新疆安全不能保证、条件艰苦、而且离家又这么远…”陈文才回想起当初的情景,不仅略带酸楚地说,“其实我十分能理解当时父母的态度,哪个年迈的老人不希望过上儿女绕膝的晚年生活,而面对年幼的女儿,这些话更是难以说出口,当时热血澎湃的选择,也觉得对不起他们。”

2011年2月24日,他告别家人,带着组织的嘱托,前往新疆阿拉尔市人民医院,在那里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并也因为精湛的医疗技术,过硬的作风,先后被评为“优秀援疆医生”、“浙江省援疆工作先进个人”。

新疆的从医生活是紧张而又新奇的,不过由于长期在干燥、黄沙弥漫等恶劣艰苦的环境下工作, 陈文才的身体也在经受着煎熬。“也许是因为这干燥的天气的满天的尘土,记得来后不到一周我就发现鼻腔里天天有血丝,而且味觉也变差了,喉咙里经常感觉干渴、痰多,平时对身体不大注意的我竟然怀疑上是不是得了鼻咽癌。有意思的是,有十多年烟龄的我,对抽烟竟然一点兴趣也没有了,而且一闻烟味就难受,多年的坏习惯这次竟然轻松戒掉。”陈文才略带无奈地说。

“融入新的大家庭后,边疆生活其实并不枯燥。门诊、查房、开医嘱、切口换药、手术,和医生之间的交流、带教工作、疑难病例讨论……虽然日夜仍倍是思念远在家乡的家人和朋友,不过能将我们这边先进的技术带来造福新疆百姓,也能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医术和毅力,援疆,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陈文才坚定的说。


医术,永恒的追求

“医疗技术是日新月异的,新的技术理念终要有人去学习才能被更多人掌握。”这句话总是被陈文才对科室里新来的年轻医术反复强调,他始终坚持对现代先进医术的不断学习,坚持每天必须看一小时书的学习习惯,也坚持更好更科学可靠的技术是对病人最大的负责。

陈文才强调说:“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细心传授手术要领,努力提高医务人员本身的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整体水平。

“到新疆的第一感觉,就是那边的医疗技术设备都不足,还有就是医务人员的观念尤其落后。”陈文才说,“曾有一次遇到过一位只有几周大的孩子遭遇车祸送到医院,当时大家都说台州的专家来了,于是连急诊都没有去处理,便径直丢在了我的桌子上,当时一看呼吸都已经十分微弱了,抱着孩子便直冲五楼,不过由于应急措施的不及时和设备的不完善,最终孩子还是没有保住,这给我感触很深,之后每当讲座与交流,我总是要强调这个问题。”

在出发至新疆之前,他便从书籍和网络上充分研究了解了当地的草原病一类多发病的治疗方法。到达当地之后,总是夜深人静时奔赴在医院急诊手术的路上,利用下班时间给大家开办业务讲座,更发现阿拉尔市人口少,而且人员流动性大,择期手术的病人很少,特别像肿瘤治疗方面的经验和体制基本空白,所以每每碰到这样的病人,他都要费尽心机才能让病人留下来,特别珍惜每一次机会,并为当地年轻医生传授医术和讲解手术要领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之前,阿拉尔市人民医院基本没开展肿瘤病人的正规化疗,所以一切实施做起来特别困难,在我们这边十分正常的体制,在当地仍需要加以规范。从指导医生选择化疗方案,化药、输液顺序、滴速及毒副反应对策等每一个方面都要落实妥当才能放心。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现在科里很多医生护士都能熟练掌握。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想到大家的知识和技术都得到提高、病人能解除病痛和康复,再多的辛苦也值得。”陈文才说。

 

病人,永远的牵挂

“作为一名医生,要将病人的健康放在心中第一位。”这是陈文才对自己从医的要求。

“陈医生可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医生,不仅医术高,而且对我们可关心了。”一听记者要来采访陈文才,病房里的病人们便不禁主动称赞起他来。

就在上个月,陈文才在半夜遇到了一次棘手的急诊——一位小伙子因为某些原因选择了自杀,送到医院时胸腹部骨肉重度刀伤,正在休息的陈文才二话没说,便和医生组的其他医生一起立即上了手术台,手术一直从半夜开始持续做到早上9点,更由于病情的严重和反复,在草草吃过午饭之后,没有休息,第二次手术又接着从12点开始直到下午5点,病人的生命总算得以保住。

“当时真没感觉累,毕竟这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只觉得每个医生都一样,能够挽救生命,付出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是一个为医正常的行为。”陈文才轻描淡写地说,“由于是自杀,当时他的求生意识不强,即使作为一位人父的角度,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正直青春年华时就这么离去,能够救他,我心里倍感安慰。”

如今,当时轻生的小伙子已健康出院,不过仍要时常来医院换药,说起当时的感觉,小伙子十分不好意思的说,“当时比较不负责任,没有考虑家人的感受。还好是陈医生和其他医生救了我,更开导我,陈医生真的是一位医术高明,并且对病人负责的好医生。”

不仅如此,陈文才在新疆也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好医生,他视病人如亲人,为刚到新疆打工,钱财散尽的病人支付医药费;不怕脏、不怕臭,忍着不适天天亲自为腹腔多发脓肿的病人换药;不怕苦、不怕累,无论春夏秋冬和风霜雨雪,坚持每晚去医院查看重症病人;更因为新疆医疗条件不平衡,聚集地距离大,求诊困难,坚持参加团里组织的学雷锋义诊和送医大篷车活动,为求诊不便的百姓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实惠。

这就是陈文才,一位始终以病人为中心,孜孜求学,为医疗事业无私奉献的医者。 林寒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