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新闻】无影灯下生命的守护神
“铃……”一声刺耳的电话铃声划破了麻醉科黎明前的宁静。
“喂,我是妇产科,我这里有一位年轻的产后大出血患者,出血量估计达到了1500ml,已经出现休克,情况危险,请贵科帮助建立深静脉通路。”
大约两三分钟的功夫,一名着淡紫色衣裤的瘦弱女医师就奔跑到了产科病房。只见她娴熟地打开穿刺包,拿出穿刺针,很快,颈内静脉通路建立,一袋袋鲜红的血液汩汩地流进了患者体内。建立这条宝贵生命线的瘦弱女医师,就是项雪琴。
项雪琴是仙居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仙居县孕产妇抢救小组成员。1981年毕业于台州卫校,参加工作至今,多次获医院“优秀带教老师”、“先进个人”、“十佳医生”等称号。在三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她严格自律,对工作满腔热情,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极端负责,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奋斗,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敬业和奉献、执着和追求,赢得了广大病患的信赖。
敬业爱岗,解除疼痛履职责
1981年夏,项雪琴以优异的成绩从护理专业毕业,她心中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始终坚持“对待患者,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贫贱富贵”,她对病人精心护理,关怀备至,将护理工作做得细致入微。1985年,由于当时医疗线上麻醉人员紧缺,她服从组织安排,被推选到浙二医院进修麻醉。护理和麻醉差别大,而医学的仁心却是相通的。项雪琴克服了种种困难,学成而归。从此,走上了麻醉这个幕后默默奉献的舞台。
“只有小的手术,没有小的麻醉。”她谨记着前辈麻醉医师的告诫,敬业爱岗,履行着一名麻醉医生让病人远离疼痛的神圣职责,用爱心、真诚和知识为患者和手术医生提供了热情、周到、安全、有效的服务。项主任说,作为一名麻醉医生,爱岗首先要做到自始至终不离岗,尤其在紧要关头,绝不与人更换岗位,因为每个麻醉医生的手法不一样,临时上岗对手术的步骤又不是很熟悉,容易出问题。我们平常人可能体会不到不离岗的难处,因为上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不过是点时点到的守候。可是对于手术室的麻醉科医生来说,上班有时是十多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常常要把时间精确到每分钟,甚至是每一秒钟,因为手术台上的病人,随时都可能需要处理,他们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麻醉深度是否恰好,呼吸循环的管理是否到位。麻醉医师打着十二分的精神,因为他们的手里紧紧地篡着每一位手术病人的生命。
项雪琴潜心研究和开展疑难危重病人的麻醉处理和治疗工作,还改变了原来只局限于手术室的工作方法,主张麻醉医师亲自参加术前术中麻醉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并且注重术后到病房去帮助病区医生观察诊治患者。
2012年11月,骨科收治了一名44岁,而体重只有45公斤的重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张小天(化名),男子已经几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对生活的也失去了希望。他展转到过杭州、上海等全国多家大医院求医,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胸椎管狭窄伴不全瘫,双侧髋关节强直,却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因为这种疾病不仅手术难度大,且麻醉的难度更大。术中需要气管插管,而张小天的颈部已经没有活动度,插管很困难,他的胸廓又是畸形的,在手术中极易发生通气障碍,长期卧床还导致他的心脏功能不好。项医师根据张小天的病情,制定了麻醉方案,准备了几套困难气管插管的措施。麻醉前谈话时,当项医生告知张小天有可能插管失败而危及生命时,张小天坚决地说:“医生,我这样活着宁愿死了,我要手术,请给我麻醉。”最后由项医师负责实施麻醉,张小天很安全地度过了历时5小时的手术,术毕15分钟后醒来的张小天,第一句话就说:“医生,谢谢你,我还活着。”项雪琴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无私奉献,强挤时间献病人
“项医生,我这个星期天做胃镜,心里害怕,你能让我睡着不知道吗?”
“别担心,我能过来。”
“项医师,您睡了吗?我这个病人生小孩生了一半了,痛的非得做剖腹产,家里人经过打听商量,非得叫你来做无痛分娩。”
“我马上来。”
医院里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项雪琴医师,就连开电梯的师傅也知道项医师是一个热心的人,病人有多少的要求,项医生就尽力给他们多一点的满足。麻醉科人员短缺,在她从医的一万多个日日夜夜里,无论阴晴冷暖,风霜雨雪,只要病人有需要,她便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地随叫随到。就算不是日常工作范围的无痛分娩,她也尽量满足。
清晨的胃镜室里,有她忙碌的身影。做胃镜的病人都赶早,上班时间未到,项医师就到了。麻醉胃镜做完了,手术室里的工作就差不多开始了。若是科里业务繁忙,她便毫无怨言地加班。常常是一个上午的忙碌后,才发现自己的肚子在咕咕叫,才想起早饭也没吃,就随便弄点饼干之类的干粮充饥。中饭的时间到了,她又找着理由让别人先吃,自己还继续干着。
这样的误餐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由于长时间的不能按时吃饭,她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胃痛的时候,这个瘦弱的女子就打开随身带着的胃药瓶,吃上一片,坐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儿。当同事们忍不住嗔怪她的固执时,她却坚定地说:“吃饭也重要,但病人更重要。如果因为我们的原因,造成了病人一丁点的伤害,我们的饭怎么吃得下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病人是安全的,那么作为医生的你也是安全的。”
2012年的正月初一,天空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仙居县人民医院接到了仙居县城郊中心卫生院的求援电话,他们的手术台上,躺着一个因为麻醉平面太高而导致呼吸循环不稳定的病人,情况紧急,急需县人民医院派麻醉医师去处理。
项医师接到了这个任务,就放下了手头的事,急匆匆地赶去增援。大过年的,马路上一辆出租车也没有。“怎么办?时间在此刻就是那个手术台上病人的生命。”项医生看见一辆私家车开过来,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把人家给拦了下来。当车主知道项医师是为了救人,就二话不说把她送到了城郊医院。在项医师的正确处理下,那个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了下来,手术也很顺利地完成了。
这样的事例有多少,连项医师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妇保院、白塔中心医院等周边医院的手术室里,都有过项医师抢救病人的身影。
当我谈起现下流行养生,大街小巷都是锻炼身体的人,问项医生有无此类个人爱好时,她不好意思地呵呵笑着说:“我就上上班,看看书。若时间还有闲余,就在家搞搞卫生。锻炼这件事情,我也想过,有一天,我下班的时候路过广场,想去走走,可那一看,平时热热闹闹的场地上,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锻炼的人早走了!以后就没去过了。我是特别笨的人,很多东西都学不会。我倒是希望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给儿子做顿饭,因为我儿子说,想让妈妈烧一顿饭吃也难。”
项雪琴说这些话的时候,声音有些哽咽。
重视教研,桃李芬芳累硕果
就是这么一个说自己很笨的女子,仅在几年时间里,她发表了11篇专业论文,其中2篇发表在国家级的刊物上。还在2012年浙江省医学会举办的麻醉年会上做了论文演讲。
她还敏锐地观察到目前血源非常紧张,主持开展了术中自体血回收技术。仅2012年一年,就实施自体血回收150多例,共回输处理后浓缩自体血75000ml,占同期手术患者输血总量的39%,为医院创造了数十万余元的经济效益。
2006年前,麻醉科还没有专门的带教老师,项雪琴那时开始尝试着做麻醉科的带教工作,以师承的方式手把手地把技术传给新入科的医师。科室有规定,住院医师两年左右就需要独立值夜班,为了让小医生们有底气,项医生主动请缨陪伴低年资医生值班,直到他们真正能独立才放手。这样一来,加上她自己要上的夜班,一个星期,她起码有三四个夜晚是在手术室度过。她的工作时间变得更加不分昼夜,工作量剧增,达到了科室平均工作量的两倍。
也曾有人问她,“你这样拼命,又不会多发你工资,你到底图个啥?”项雪琴回答说:“是为了我心中对这份工作深深的热爱。”“你想想,一个员工可以抵得上好几个员工,这是我们常人根本无法做到的”,所以同事们就给她起了一个威猛的绰号“拼命三郎”。
一个小医生能独立顶班了,又来了另一个小医生,六年多过去了,麻醉科那些原本青春的脸庞在项医生的那屡白发里变得成熟,成了麻醉科里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技术也受到了患者及各科手术医生的好评。有的学生还走向了大城市,在那里传承着项雪琴的仁心和医术。
“项老师就是我们心中那杆秤的秤砣,有她在,我心里就踏踏实实的。”方刚伟,一个刚刚开始值班的低年资麻醉医生如是说。
这就是一名在医疗战线上默默奉献了31个春秋的麻醉医生,她没有惊人的壮举,也毫无传奇色彩,但是她把所有的青春和爱都献给了患者,献给了她孜孜以求的医疗事业。
无影灯下的手术医师固然可敬,幕后的麻醉医师更加可亲。“当病人离开手术室,返回病床,当家属把感激的言表溢于手术医师时,是麻醉医师最幸福的时刻,虽然一直在背后默默奉献,但生命至高无上,能为生命保驾护航是神圣无比的。”这就是项雪琴内心最强大的支撑。平凡演绎感动,点滴彰显品质,项雪琴就是那无影灯下生命的守护神。 (应美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