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9-04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多年以前,有个同学老对我说,活着真没意思,人的轮回就像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奄然死亡,灵魂外附了个皮囊,吃了喝了劳碌了,到头来还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意思透了,想想这个故事,就失去了做人的勇气!
    我不停地劝他别这样想,可他不停地说,我劝的理由越来越不充分,到后来,他的悲哀深深地传染了我,让我的情绪也一落千丈,一遇到挫折就会冒出:“唉,干吗这么辛苦地活着?不如归去!”
    但我终究没有勇气“归去”。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吃过了孟婆汤,我不知道究竟是做人辛苦还是做鬼辛苦,既然都可能是一个“熬”字,那么就这样熬着吧。所以,我转而相信“命”,所有的磨难、劫数、苦痛都是命里注定的。今天想什么、做什么、碰到什么、发生什么事情都是上天安排好的,由不得自己……
    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很好看,把厚重繁复的明史——自朱元璋出山开始至李自成灭朱由检止的300年历史写得就像“浅草才能没马蹄”那样的轻松明快。但当他写到明朝末年的时候也忍不住笔头凝滞了起来,多次提到“劫数、命数”。我想当人的烦恼无法开解的时候,“命”便是最好的排解方法吧。
    1352年,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在幼时朋友汤和的引荐下投奔了郭子兴,麾下聚集了谋士刘基、李善长,武将常遇春、徐达,而后取代了郭子兴的领导地位并击破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各路义军,扫平了残元,于1368年建都应天称帝洪武。皇朝稳固后,他充分遵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原则,先假拍马奉承玩弄权术的小人胡惟庸之手毒死了有“明朝张良”之称的刘基,又以拨乱反正之名诛杀了胡惟庸和李善长等,涉案者3万余人。
    为了子孙后代的“国泰”,朱元璋时,凡官员贪污60两银以上者格杀勿论,并以“剥皮塞草”法将之置于公堂之上,以警示后来的官员。郭桓案杀人不计其数,据载“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蓝玉案则更是“洪武年间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空。”
     当太子朱标对他的滥杀提出异议,提醒他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他以一根带刺的木棍掷之于地要朱标去捡,并说:“你以为我喜欢杀人吗?我是在替你拔刺。”
    朱标早亡,太子孙朱允炆即位。朱元璋千算万算不如天算,他帮子孙拔掉了“荆条上的所有的刺”后,伤的不仅仅是明朝的和气,更是明朝的“元气”。以至于朱棣发起靖难时,朱允炆没有可用之将,李景隆屡战屡败,最后干脆迎朱棣入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
    朱棣上台后,整肃朝纲,巩固边防,五征蒙古、追击残元,建都北京,浚通大运河;派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了中国和东南亚及大西洋沿岸诸国,把我国的造船业推向了高峰;令解缙、姚广孝为首的饱学之士,化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编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因此 ,对于大明皇朝来说,朱棣应该是个“好猫”。但从当时中国儒家角度来看,朱棣的行为违反了封建道统,他当皇帝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因此,靖难之后,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一批腐儒在一段时间内拒不妥协,甚至有山野樵夫为建文帝殉国。
    教条主义害死人,既然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只要于民有利谁当不是一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董仲舒为封建皇朝量身定做的夫权、父权、君权、为地主阶级的统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历朝统治阶级所推崇利用,却也为我国近代的落后买下了祸根。从此,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拼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而优则仕……”使致仕成为中国读书人唯一的目的,以至于科学技术在我国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旁门左道。  
    历代的君王都在为储君的事烦恼,“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到底是接班人问题。有人说:“幼帝即位、后宫干政、宦官外戚专权是封建政权必需经历的阵痛;是其皇朝走向衰亡的不可逆转的轮回。”我奇怪李世民在炮制出科举制度的同时,怎么不把这一方法用到自己子孙身上。谁是皇位继承人由“考试”决定、优胜劣汰,这对皇朝的“万世永昌”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吗?
    可惜这只是我“假如”出来的愿望,历史从来不讲“假如”。明皇朝也逃不出这样的轮回。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国家太平 ,没有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历史上称“仁宣之治”。朱瞻基文韬武略,仁而有断,可惜英年早逝,卒年36岁。明朝还有引领大明中兴的孝宗朱佑樘、知人善任但“最好色”的明穆宗朱载垕都卒于36岁。说到36,不得不说说这个敏感的岁数。我国俗称重肖的这一年为“本命年”,在“本命年”前后易发生命运的转折,特别以36岁为重,不在36谁雄起就会在36岁消亡,呵呵。因此,大家千万要记得在36这个本命年的时候提醒家里人给自己买个红肚兜、或红腰带系上。
    英年早逝直接导致了“幼帝即位”。不知天高地厚被瓦剌所掳的明英宗朱祁镇7岁即位,“中国历史上最能闹的皇帝”问题少年朱厚照15岁即位,“中国历史上最懒惰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0岁即位。由是“五世而斩,幼帝即位,宦官干政的魔咒之绳套上了明朝的脖项并且越勒越紧,最终把大明皇朝推向了死亡。
    有人说明亡于嘉靖,嘉靖尸位素餐只忙于成仙炼丹,造成严嵩窃权罔利,边防废弛,外侵频发,社会矛盾激化;有说,明亡于万历,这个创下28年不上朝听政纪录的懒皇帝穷奢极欲,横征暴敛,朝廷“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妖案频出,以至于政治混乱,民不聊生;还有说明亡于天启,这个史上“文盲工程师皇帝”整天专注于木匠活的修拆,还有严重的”俄狄浦斯“情结,搞得后宫乌烟瘴气,朝政大权旁落,以至于魏阉欺君罔上,残害忠良。
    就像一个病人,经过多年的疾病磨缠,明朝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朱祁镇有于谦力挽狂澜;朱厚熜有夏言、徐阶给他“撑腰”;朱翊钧内有张居正累死累活,外有李成梁、戚继光给他看门。崇祯帝朱由检其实很孤独,袁崇焕不是个审时度势、满怀韬略的战神,他的人格弱点导致了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钱谦益更不是个匡扶社稷,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栋梁,他的探花也是化二万两白银贿赂来的。
    当年明月说:“留下的是上天眷顾的,离去的是上天抛弃的。”当上天想抛弃你时,就不再向你身边派驻“医生”。
    马克思说:“战争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
    梁启超说:“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变是社会的公理。
    于是,明朝取代了蒙元;于是满清取代了大明。其实明朝的灭亡和历史上其他朝代的灭亡没什么两样,政治黑暗、民怨积深、天灾连年、民变四起……内乱引起了外侵。 只因为满清统治下的中国近代太使人折辱、太催人心肝,所以大家对于明朝的灭亡也就更加的耿耿于怀了。 
    今天,有个朋友死了,他头发花白的老爸颤巍巍接过医生手中的死亡通知书,浑身簌簌发抖!
    生——死,死——生,其实开始就是结束,历史的车辙也如人的轮回在循环往复中滑过。 方忆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