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好医生》有感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拥有精湛的技术和好的医德就可以了吗?那怎样能使技术精湛?怎样算医德好?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是我一直想要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北京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陈昭耆教授写的《做一个好医生》一书,所有的疑惑才迎刃而解。我也从中感悟到:细节是日常工作中应该要极其重视的问题。
《做一个好医生》是老一辈医学家陈昭耆先生数十年从医及带教得到的经验总结,他叙述了一个医生的成材周期,知识结构的组成,如何在临床中向上级医师、医技人员、护士、甚至是病人学习并认真实践,立足医生的职业道德与病人处理好彼此之间关系等等问题。大到科研工作的开展,小到穿衣说话,陈老师都对年轻医师们提出了要求。这让我明白一个好医生无论是在业务上,还是在态度上都应该把工作做到细处。通过亲自的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技术;通过真正的接触和交流,我们才能理解患者的痛楚;通过热心地做解释工作,我们才能了解到医疗工作中,“说”也是“干”。
我想起不久前自己碰到的一件事,就是由于不重视细节引起的。心电图室的医生,平时一上班,首先做的事情不是穿白大褂,也不是开机器,而是把蜂拥而至窗口的单子排好顺序,避免因先来后到的问题起口角。排序理顺了,病人一般都会安静下来,因为机器都没有打开,所以也会耐心地等待。我们管窗口的小姑娘平时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把拿到的单子反过来放在桌子上,然后一张一张叠上去,等到机器可以开始工作了,就把反放的一叠单子正过来,从上到下叫号。这当然一点错都没有,我甚至觉得这样做比我从下往上抽单子要方便得多。但是那一次,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点麻烦。那个午后,其实病人也不是很多。就在我帮最后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做好检查,并发出报告,坐下来整理送检单的一两分钟工夫,一个漂亮的中年妇女推门进来问道,可以做了吗?我回答可以。于是她陪着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走进了门,这个时候我们窗口的小姑娘大概也已经完成了窗口病房床边的收费工作,拿着这位老人的单子从窗口走到了心电图室的工作间。我接过单子,按常规录入电脑,小姑娘一边过来帮我做操作,一边跟陪同的女人说,把老人的裤脚捋起来,衣服也要拉到胸口。一切本是很自然的程序,但那漂亮的女人忽然就漫骂了起来,“你们医生什么态度?站着什么事情也不做,难道就不可以拉一下?”我一头雾水地抬起头来,问:“你怎么这样说话?”她就更加变本厉害起来,“难道我说错了,单子递给你们,看都不看就翻过来按在桌子上,这种恶劣的态度!”我简直觉得莫名其妙,就试着解释刚才有病人在做,单子翻过来本是为了排队的习惯动作,请其谅解。谁知道这引起了她更大的不满“难道你们都是对的?如果刚才我不进来问,你们就不让我进来做,是吧?我刚才有说你吗?你怎么像狗一样?”我也火了。“说谁也不准,你嘴巴最好放干净一些。”“你吵架是吧?”那人居然恶人先告状,我不会吵也不愿吵,心理觉得委屈极了,不去理她。给老人做好了检查。她还不肯歇停,弄得彼此很不高兴。事后,我仔细想了这件事情,觉得那女人固然有不对的地方,但我们如果能把工作做的再细致一些,无论多忙,也不忘跟人热心地解释一下,说不定因此可以多一些理解,少一次争吵。
通过这件事情,和陈昭耆教授告诫我们诊疗工作无小事相联系,我体会到了病人及家属会把细节当大事。医生在上班期间的任何不严谨行为,甚至一个误会的眼神都可以引爆如火如荼的医患关系。我们及时地注重细节,就可以适当地保护自己。一句有艺术的话,常常可以抵得上我们所有的好心和医术。(应美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