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行之三

时间:2012-09-10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五)
    别忘了,此行的目的地是黄山。说起黄山,不得不提黄山市,不得不提黄山市名称的由来。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只是我不明白,我相信徽州人可能也不大明白,好端端的徽州怎么就成黄山市了?徽州的历史,徽州的底蕴、徽州的辉煌有岂是黄山二字所能概括的?有很多地方因山而名,因水而贵,但我想,作为徽商的发源地,作为上千年徽文化的核心,徽州不需要黄山之名,也是闻名遐迩的。而黄山呢,似乎就更不需要有那么一个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来证明自己。
    “五岳归来不见山,黄山归来不见岳”,这是古人徐霞客的论断。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个崇古的民族,祖宗的话自然是有道理的。更何况,钟情黄山的先祖绝非霞客一人,自盘古开天辟地,黄山历经漫长造山运动,轰然而起,喷薄而出,终成连绵之势,覆压五百余里,雄踞皖南山区。加之冰川之造化,自然之鬼斧,才形成“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的巧妙搭配。如此胜境,怎不引得各路文人,四方骚客流连而忘返?
    据传,第一个登临黄山的是黄帝,彼时,黄山尚称“黟山”。数千年前,黄帝与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炼丹、修道,直至羽化成仙,可谓出手不凡。唐天宝年间,一代风流明皇唐玄宗崇信道学,敬仰轩辕,故改名“黟山”为黄山,并把六月十六日钦定为黄山的生日。有生日的名山,我想在这个世界上,也该是就此一家,别无分店了。
    自夏商以降,先秦两汉,三国两晋,战乱纷争不休,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的黄山纵使造化所钟,也是无人肯去登攀。直至盛唐开元盛世,一个天纵奇才,飘逸诗仙才像款款新郎,迎娶出养在深闺、众人未识的四千仞黄山。他攀岩历万重,登上了黄山最高峰的绝顶,海拔1860公尺的莲花峰,面对“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不由得感叹“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立志“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由此,黄山之名渐入俗世。他就是李白。
李太白的盛名自然非虚,于是各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苦吟诗人贾岛在黄山汤泉“一濯三沐”,不由心胸豁朗,才思泉涌,近两百字的《纪汤泉》一挥而就;唐代僧人释岛云更是在“天都欲上路难通”的绝壁上刻下“盘空千万仞,险若上舟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的诗句,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登上天都峰的人。
(六)
    第二天清早,我们踏上了登黄山的旅程。跟大多数旅行团一样,我们采取的也是索道上、徒步下的方法。进入景区后,我们换乘了景区的旅游车。司机的技术让人叹为观止。盘山公路不宽,大巴往上一横,更是显得狭窄,司机操纵起来却是得心应手。山路弯多,往往是前一个弯刚过,后一个弯就接踵而来,但看我们的司机,闪转腾挪,应付自如,倒叫我们心惊不已。更为惊心动魄的,还数转弯处会车。大巴个大,速度也不慢;弯度大,坡度也不低;道路一面靠山,一面悬崖,路况不可谓不惊险。游客们惊叫连连,司机师傅却是气定神闲,毫不手忙脚乱,整个会车过程平顺流畅,绝不拖泥带水。这让我想起了“卖油翁”,或许,司机师傅也是“无他,唯熟尔”。
    车子左转右转,海拔越来越高,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目的地——云谷寺索道站,这里就是我们上山的地方。排队的人蜿蜒成了一条长龙,黄山盛名果然非虚。几番周折,终于上了索道。这是我第二次乘坐这种交通工具来往于天上人间,实在是没有飘然、悠然、怡然的感觉。两条索道,一上一下,承载着两行缆车。缆车是四周透明的,并排两只椅子,一左一右。机械门一关,我们便觉孤立无援了。几个人面对面坐在斗室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很有些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悲壮感。在这绝壁之上,深渊之间,我们的事业、荣誉、身家、性命,全系于头顶的一根荡悠悠的索道上了。
    索道很长,至少我是这么看的。索道悠悠,载着我们凌空如乘风而去。你的脚刚刚离开大地,便又掠过树的枝头。转眼似乎又要触摸到山体,忽又挺向晴空。缆车时而越过山谷,时而掠过高峰,我们的心也随之时高时低。既来之则安之,闭上眼睛已经无济于事了,干脆睁大双眼饱览一番。
    天空微有小雨,淅淅沥沥,落在玻璃上无声无息,却实实在在。白云朵朵如在眼前,仿佛伸手可触。巍峨群山,往日我辈须仰视,此刻竟匍匐在我们身下,从我们脚边轻盈飘过。我忽然涌上一个念头,就这样一段旅程,就这样一段索道上短短十几分钟的旅程,如果换作古人,换作李白,换作贾岛,换作僧人岛云,面对这绵延群山,得花上多少时间?这就是高科技,从此天堑变坦途,从此“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不错。转念又一想,这就是捷径,它能让我们赢得时间、赢得速度、赢得效率,可除此之外呢?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又损失了些什么?沿途的风景?旅途中的体验?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