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明月佳期时

时间:2012-10-17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一曲《水调歌头》写出了千年来关于八月十五的绝唱,秋有洁爽,月有铅华,有静思,心有明镜,诗人独自一人,在遥远的他乡,目睹洗尽繁华的冷月寂寥怀伤秋,不知是如何的感怀伤情。
    明月,在中国,似乎总牵扯着无数人的情绪,无论是嫦娥奔月的凄美,沉湎唐诗宋词的缠绵,那高高苍宇上的莹莹圆月,总是令人无端感叹,无愧古人是如此的惆怅缅怀。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举头望一望,思绪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更何况是月满中秋时分,那种蕴积心头的思念与牵挂,就会无遮无拦地弥漫。
    月亮升得更高,柔和光辉如水银流泻,明亮圆月掠过几多黑影,好似有姗姗佳人,飞舞惊鸿,于那琼楼玉宇中,飘然降落,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浪漫,月宫广寒,清虚之府,丹桂飘香,绝世容颜,在今日依然知晓月亮真实面貌的我们心中,也是无法抹去这一美丽场景的。
    目光穿越千年,捣药的玉兔还在一刻不停的制着长生不老的灵药,虽然我们无缘得知,幸好,还有更真实更深刻的存在,月饼。
   “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中国历来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往往被众人化进日常的食物中,而那小小的一个月饼,则凝聚着中华名族千年来所有对月,对离别,对团圆的情感,甚至对浩瀚星海茫茫宇宙的猜想。
    每每思及此,总是欣慰自己不曾离开家乡,在月圆的中秋,与家人一同分享圆如明月的甜美。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名胡饼,在北宋改名为月饼,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以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 到了元朝末年,已成为中秋节日必备美食,到了明清,则蔚然成风,到了近代,更是出现了晶莹剔透宛如明月的冰皮月饼。
    中秋佳节,风清月朗,桂香沁人,沐着月光,尽情地享受那毫不张扬的静美和缠绵不绝的馨香,人生至此,又有何求?  
    月圆月缺,云卷云舒,长空浸墨,星月共枕,光华洋溢,踪影流转,真如诗人所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suburu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