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无蚊村
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巍巍的青山,弯弯的拱桥,清澈的小溪,调皮的小鱼还有那多彩的鹅卵石……在那里,清新的空气将你包裹,夜空中满天的繁星会朝你妩媚地眨眼睛。可是,我怕极了蚊子,因为我的过敏体质,在被蚊虫叮咬后就容易红肿,痒成一片。那种如坐针毡的痛痒让我逐渐远离了乡村,远离了那个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直到好友静考上了公务员,被分配到了淡竹乡政府。到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后,姑娘就兴高采烈地打电话给我,盛情邀请我去做客,说那里有个美丽而安静的淡竹村,最关键是没有蚊子,不仅养眼而且养皮肤。我一笑而过,山沟沟里,没有蚊子,怎么可能呢?
仲夏的一个周末,静把淡竹风吹到了我家门口,我有些心动,被她半邀半扯,上了去淡竹的车,心里作好了挨蚊子咬的思想准备。从县城出发,沿省道西行,在白塔吕桥头村左拐弯,依路牌指示,沿着蜿蜒的公路,在高山流水相和的光与影间穿梭,约行三十里,就到达目的地。那是一个座北朝南的宁静村庄,依着巍峨的高山层层而建,老屋的外围用鹅卵石雕砌而成,错落有序地伫立,灰白的墙,乌黑的瓦,像极了年长慈祥的老母亲,倚靠在杨山墩的树下,等待着归来的游子和远方的客人。一条自南向北的溪流将村庄划分成了两半,几座小桥连通了村庄和公路。路旁的山上,是密布山岗的竹林,就连玉米秆子都一排排整齐地列队而站,如卫兵般保卫着自己的家园。小溪里,几个光着屁股的小孩正在游泳,借着游泳圈的浮力,脚丫子扑通扑通拍起水花四溅。站在四五米高的岸上,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溪底碎石上的绿衣。这自然的古朴之美,曾一度吸引了许多画家和摄影家来此写生。
静催着我下车,我忍不住犹豫。习惯性地从包中掏出风油精,打�******��皮肤时,迎面来了一位老人,精神烁爽,长长的胡须,黑色的看上去比白色的还多。老人瞅了一眼我手中的风油精,风趣地说道:我这里有罗应神仙保佑,没蚊子叮人的。我半信半疑,摸摸自己的手臂,暂时没有受�******��的迹象,便不好意思地收起了风油精。老人问清了来意,拉着我们去他家小坐,热情的阿婆则拿出刚蒸好的热气腾腾的甜玉米招待我们,门前叮咚的山涧水和抚面而过的凉风降解了盛夏的火热,我在老人的屋檐下悠然地坐下,赏着后山上高大挺拔,葱翠欲滴的竹林,啃着黄白相间,甜美爽口的玉米,居然忘记了蚊子的事情。好长一会儿,我才紧张起来,赶紧又去摸手臂,说来奇怪,呆了这么长时间,真的是一只蚊子也没见着呢。欲知山中事,先问打柴人。我忍不住问老人:“阿公,听说这个村子里没有蚊子,为什么会这样?”老人呵呵地笑着,这是淡竹坑人好心有好报啊,接着就讲起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淡竹坑也像其他的山里一样,蚊虫多的很,后来有一个罗应神仙腾云驾雾经过这里,向下俯瞰这弯弯曲曲的十三都坑,罗应大概喜欢这个地方,就说了一句“十三都坑一弯又一弯,代代出大官”没想到他一落地,却被一颗石子绊倒了,便生气地说了一句“十三都坑直又直,代代断官级”据说后来十三都坑这个地方就没有出过大官了。罗应为了洞察人心是否向善,就变成了一个衣裳褴褛的乞丐,天黑的时候,想找一户人家借宿,大家看见他这副脏兮兮的样子,都慌忙把门关上了。只有淡竹坑的一户人家,不仅留罗应宿下,还给他煮了玉米,番薯。说我这个地方蚊虫多,也没有米饭,你就不要嫌弃,先填饱肚子要紧吧。罗应为了回报淡竹人的善良,就说了一句:“淡竹宿一宿,蚊虫叮毛竹。”从此,淡竹村就再也没有蚊虫了,蚊虫都叮在毛竹林里了。罗应喜欢淡竹的山水,就说了“这张岩盘好,压下来满张倒。”话一说完,岩盘就压了下来,罗应也呆在岩石里。从今以后,你朝着那里喊什么,罗应就说什么。就前段时间,有人还听见罗应在说话呢。
我对老人的故事听得入神,但我并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神的。难道这个地方真的是一只蚊子也没有?我好奇心遂起,想去探个究竟,刚好碰到一个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女子,在用山泉洗菜,就喊住她,姑娘,我是城里来的,到这里来玩,真不好意思,可以去你家看看吗?年轻的女人没有丝毫的戒备心,拉着我的手就谈起了家长里短。走到一户大门敞开的地方,她说到了,你自己看看吧,我先去厨房看看西瓜酱煮好了没?家中除了女人在家,并没有其他的人,我正纳闷她怎么出去连门都不关的呢,她已经从厨房出来了。笑着问我,你来看什么呢?我不好意思地回答:“我想看看你用不用蚊帐”女人就咯咯笑了起来,说没有蚊子,用什么蚊帐呢?我刨根究底地追问:“你知道为什么没有蚊子吗?”“环境好呗!”女人接着说,“你看我们这里的山多高,水多清,环境多美,当然没有蚊子呢。”
我一个陌生人出现在这个小村寨里,引来了不少驻足的目光,听说我是城里来的,大家都笑着眯眯地站在门口看我。靠近岩下的地方,有一个个木桶整齐排列,我感到好奇,欲上前看个究竟,一个阿姨走过来搭讪,姑娘,你城里的吗?我昨天刚从城里回来呢。大女儿在城里工作,和你差不多年纪呢。当我问起他们的生活情况时,阿姨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以前可苦了呢,有句老话叫‘淡竹三条岭,午饭挂头颈’,都劝姑娘不要嫁过来。淡竹多山,以种植玉米和番薯为主,大家也没有什么收入,要种稻子,就要担着秧苗,翻山越岭,走五里,甚至二十多里的山路才能到达水田,午饭得带着,挂在脖子上方便一点。辛苦是尝尽了。”现在公路通了,年轻人出去打工赚钱,孩子出去上学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就养养蜂,“瞧,就那个土蜂。”我顺着阿姨手指的方向,正是我感兴趣的木桶,凑进一看才发现有很多蜜蜂在桶底的一个小洞口钻来钻去,辛勤地忙碌。“多亏了这些蜜蜂和这座四季常青的山呢,让老人在家也有收入,可别小瞧这么一桶蜂,好的年成酿满了一桶值一千多块呢。一般人家养个几十桶都有的,一年下来大概几万收入吧。近几年,有不少人到我们这里旅游,也喜欢我们这些天然的食品,但是我就是担心产量不够,没有东西给人家。来,孩子,你尝尝我们这里正宗的土蜂蜜吧,看把蜜在开水里搅匀,开水就浑浊了,这就是简便的鉴别土蜂蜜的方法哦。”蜂蜜茶的浓香还在我的齿頬回味,我因仍未得解无蚊的原因,就又一次试探地问道:“阿姨,你知道这个村子里为什么没有蚊子吗?”“这个我也说不出理由,有的人说大概是和我们前山后山的毛竹种类有关吧!”
我终究无法破解淡竹无蚊村之谜,但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村庄给予我太多的惊喜。我又可以无拘无束地依偎在我热爱的大自然的怀抱里。
爱上淡竹,情非得已。 应美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