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系列报道之一:“小医生”与“大护士”
若把医院比作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至关重要的“前沿阵地”。每天,这里都在上演着如八点档电视剧一般曲折的故事。此次,记者走进仙居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倾听了为抢救生命而冲锋陷阵的白衣战士们的故事。
年轻医生在学习中成长
没有人计算过急诊科一天要处理多少起抢救。在副护士长王丹旻的印象中,从傍晚5点到凌晨12点半的7个半小时里,最多的时候要接诊病人150余人次,其中需要进抢救室急救处理的约20人次。这样算来,平均每3分钟要接诊1个病人。不管对医生和护士,这样的工作强度对身体和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
2013年2月,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姑娘王斐斐,经过半年的科室轮岗,最终成为了一名急诊科医生。由于是新进医生,还不具备独立出诊能力,王斐斐现在还是个跟班医生,要做清创手术的话,得在“导师”的监督之下完成。
在急诊科工作,每天能碰到许多在其他科室碰不到的事件,如农药中毒、溺水、车祸等急危重症。有时候送来一些受伤比较惨重的病人,“有个胆子小的实习护士,直接被吓晕过去了。”王斐斐笑笑说,可能是自己反应比较“迟钝”,看到这些“都觉得还好”。
急诊科没有双休日的概念,一般来说,医生都是上三天班轮到一个夜班,再休息一天。王斐斐说:“想起大学里老师说的,临床医学的发展速度很快,不断地在更新换代,教科书上学习的内容,也许一下子就过时了。”所以,有空余的时间,她还得不断看书、学习。
王斐斐说,自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都能适应,“急诊科是一个很适合成长的地方。虽然有时会觉得累,但能学到很多东西。”
护士的说话之道
急诊科首先接诊病人的是分诊护士,护士必须在医生到场之前对突发性疾病或遭遇意外创伤等病人进行急救处理,这就要求了护士在专业技术水平上要过硬,才能协助医生更快地判断病情,配合他进行下一步治疗。
除此之外,应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对医院各项流程的了解程度,都是衡量一名急诊科护士的标准。
每天从早到晚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护士始终要面带微笑,要耐心仔细,要轻言细语安抚病人的情绪,这需要耐心和毅力。10多年的急诊科护士生涯,副护士长王丹旻说,自己的棱角越磨越光,养成了与人为善的性格,有时候受点委屈也一笑而过了。
王丹旻说话时,语速很快,十分干净利落,“护士每天要和不同的人沟通,得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口才都是锻炼出来的。”
急诊中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病人被送到医院之后,护士安排家属去挂号拿门诊病历。“但家属内心焦急,就会很暴躁,质问我们为什么要先挂号,人都那样了还不先抢救吗?”王丹旻说,这时候,护士就要耐心地告知家属:“我们医护人员在这里抢救病人,所有急救措施都在上,家属在边上帮不上忙,您需要做的就是赶紧去挂号处拿病历,您不要急,听我的安排,速度是最快的,相信我。”一般情况下,家属听了之后会冷静下来的。
“家人突发重病,家属的精神状态是高度紧张的。”王丹旻说,所以有时候,病人家属有一些过激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部分家属还是讲道理的。”
王丹旻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难忘的事,在她心中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一名尿毒症患者家属在急诊仅短短几天的就诊经历,他对医护人员说,医院是一个温暖的地方。
前阵子,一名70多岁的尿毒症患者,因病重最后心跳停止,在使用了所有的急救手段,抢救了5、6个小时,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在悲痛之余,家属向医护人员表示了深深的谢意。他说:“我有一个哥哥也是这个病去年过世了,这几年都在各家医院奔走,在你们医院让我觉得最温暖,尤其是潘医生,我们第一天来的时候,他拿出了自己口袋里的钱给我父亲买药,对我父亲关怀备至,我这辈子都不会忘了他的,今天你们辛苦了,谢谢!谢谢!”“急救中对病人的重视程度、救护措施,都让家属感受到了我们的真诚。”王丹旻说,“作为护士,最希望的就是病人能早日康复。” 王樱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