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我们的年,是这样过的
大年三十:坚守最后一班岗
每一年的春节,忙碌已成为血透室春节的主题曲。在外地工作的透析患者大多回家过年,多出了这额外的病群,给我们科的工作安排更增加了压力。原本每天都三班的工作,我们作了调整,为了患者及医护人员能够吃上一顿团圆饭,我们把大年三十晚上的透析患者提前安排在下午进行。
中午十一点半,来到科室交接。我,小邹,波波笑说坚守好2013最后一班岗。
进入透析区,一如往常的温暖,病房里平静中透出异样的兴奋味儿。开朗些的肾友们庆幸自己又活了一年,大家称血透的日子为上班,风雨无阻,无迟到,无早退,个个全勤,开玩笑说年末了,也得向护士长要个全勤奖之类的。在肾友们的嘻笑声中,我们开始了下午的透析工作。
临近五点半,当我们正准备为最后几个患者下机时,患者小张面带愁容走进血透室,告诉我们内瘘的手有疼痛现象。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我们,估计内瘘栓塞引起的。小邹赶紧为患者作了一个全面评估,发现内瘘已闭塞。他一边安慰一边准备给予溶栓,同时拿来烤灯热疗辅助。要知道血管通路是我们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如果溶栓不成功就又得重新做手术,而接下来的几次透析也没办法正常进行。小张一个劲的抱歉说他的到来让你们年夜饭推迟了,小邹憨厚地笑笑:“没事,没事,你的生命线要紧,我吃不吃年夜饭没关系,何况我们湖北人也不兴年夜饭。”
就这样,三个小时过去了,患者内瘘处的震顫音仍没出现,丝毫没有通畅的迹象。患者小张忍不住说:”邹护士,算了吧,我不溶栓了,肯定没希望了,大年三十的,又耽误你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小邹没有放弃,继续为患者局部按摩,热疗。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溶栓进行了四个小时左右时,突然针头处有了回血,小邹的脸上出现了笑容,成功了!小张激动地拉着小邹的手,哽咽着说:“谢谢,谢谢!”
检查完科室门窗,锁好大门。原本科室门口嘈杂的人群不见了,医院里冷冷清清的,隔壁输液大厅也空荡荡的,失去了往日这个点的喧闹。呵呵,是否大家生病也挑日子呢?过大年了,心情好病也没了?唯有在心里默默祝福:吉祥幸福,健康平安!
大年初一:浓浓医患情
晨7点,肾友们照常来医院透析,只是今天与平常的招呼声不一样,一句句热情的“新年好”中,开始了一切如常的透析。
窗外,不时传来的零星鞭炮声;血透室内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声,暖意融融的揭开新年的第一天。
上完机,测好患者的生命体征 做完记录。护士小徐就张罗着给患者们煮桂圆茶,准备一次性杯子及蛋糕。作为医护人员,除了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外,更多的是给他们心理上的关爱。 彼此就和亲人朋友一样相处,这样才能人患者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我们的工作 提高透析质量。
当肾友们在感谢及祝福中喝着一小杯桂圆茶时(注:透析患者需严格控制水份),病房里洋溢着的温馨和谐的气氛让我们为之感动。
这时肾友郑阿姨怀着感激之情与家人一起拿着十几副亲手绘制的喜上眉梢图送到了我们手中,说要感谢血透室的医护人员对她们悉心关怀和照顾 祝福新的一年大家喜事多多、心想事成。
打开画卷,映入眼前的是一副副生动无比的喜上眉梢图,两只栩栩如生的喜鹊停在傲然怒放的梅枝上,惟妙惟肖。
这是一个多么用心的老人啊!透过这幅画我仿佛看到了她独自一人在家戴着老花镜,弯着经常疼痛的腰为我们画那一幅幅动人且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
记得郑阿姨刚来透析时的情景,迷茫和无助,情绪异常低落,经常掉眼泪,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血透室的医生护士们经常在透析过程中耐心的开导她、安慰她,并教会她如何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和休息,如何保护自己的血管通路,慢慢地慢慢地随着病情稳定,生活质量的提高,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她的脸上。如今她每次来透析都会主动与我们打招呼,有时会开玩笑,惹得病友们是一片嘻笑声。
看着这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这是一个老人表达着对我们透析工作的最大理解和对医护工作的最大肯定。在每个透析者的背后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为了给他们活下去的希望,为了更多的透析者的健康,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大年初二:凌晨的血液灌流
凌晨四点半,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响起,张医生接过电话,立即穿好衣服,急匆匆的往医院赶。原来又一农药中毒患者于深夜收住急诊。
赶到医院,原来是一位80岁的老太太,因老伴赌博多次劝说无效,服用大量乐果,负气自杀。
查体:患者已呼之不应,四肢厥冷,无自主呼吸。血压88/50mmhg ,心率130次/分,急诊已作气管插管、洗胃及相关药物治疗。
张医生与家属谈话后立即制定方案:进行血液灌流。“只要患者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时间就是生命!张医生立即为患者准备穿刺包,沉着冷静的开始股内深静脉置管。
护士小郑接到电话也立即赶到医院准备血泵、配药,预冲血液灌流器。小郑这周是待命班,初一上前夜班已将近十二点回家,洗漱完已是一点左右才入睡,刚刚熟睡的她一接到电话就如接到军令,十分钟不到已赶到科室。
随着置管的成功,患者的血液以150ml/-200ml/分钟的速度缓缓流入了血液灌流器。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肢体动作已出现, 张医生和小郑俩人紧缩的心稍有舒展。
透析结束,安顿好病人,向家属交待完注意事项已是早晨八点半。走出病房,初升的太阳穿过住院大楼的玻璃门更显明媚。她们都祈盼:但愿整个社会多些阳光,多些正能量,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笔者注:最终,这位患者因年龄过大,服用农药过多,导致多功能脏器衰竭,医治无效几天后死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