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一对一”就诊,温馨又从容
“一人看病,多人围观”,到医院看过门诊的人对这个场景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一名医生,旁边站着众多焦急候诊的病人和家属。病人正与医生交流时,旁边却有数人围观,有的还会迫不及待地插嘴或摧促,甚至有的会因为“抢诊”而吵闹不休。“人头攒动”让本就狭小的医生诊疗室像嘈杂的菜市场一样地“热闹”……
此情此景,让人是多么地无奈和烦躁。
还好,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如今,只要是有条件的医院都较好地解决这个缠绕了大家很长时间的大烦恼。如,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从去年11月配置门诊电子叫号系统,实行“一医一患一诊室”(简称“一对一”)就诊模式,得到了医生和广大病人以及家属的支持和欢迎。通过将近半年的运行,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门诊大厅大多安静有序,病人和家属大多遵守次序按照叫号就诊。
这样的就诊环境,温馨又从容,让病人有了家的感觉。
那么,“一人看病,多人围观”的场景是不是已不复存在了?可惜,还不是。
近日,笔者陪朋友到县人民医院新院区门诊看皮肤病。上午9点左右,“几号某某某到皮肤科某室检查……”一走进候诊大厅,笔者就听到清脆的就诊叫号声,候诊大厅寂廖地坐着几位病人,大厅墙上贴着“一医一患就诊”等标语。正当笔者“庆幸”上午看病的人不多时,却见皮肤科医生的诊室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人。“医生,快轮到我了吧?”“医生,快帮我看看,我的皮肤痒死了!”“喂,你别挤呀,你都踩到我的脚啦!”
……
如此争先恐后为哪般?看到这一幕,老实说,笔者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为病人,也是为医生。
笔者随机拦住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问她为何不在候诊大厅的座椅上等待叫号?那妇女说,看到别的病人都进了诊室,她怕被人插队也就挤进来了。
看来,“老习惯”还真是顽固,亦或是“怕吃亏”的心理在作祟,就是有人不遵守“先来后到”的次序,放着宽敞安静的候诊大厅、舒适洁净的候诊座椅不顾,而是“喜欢”插队,“习惯”一拥而上地围在医生旁边,生怕不这样做就会落在后面或者看不到病。
来医院看病的人都很急,病人和家属“为了能早点看上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以已度人,万不能因为你的插队而影响他人就诊。直白地说,不能让守纪律的人给不守纪律的人买单,“老实人吃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此风不可长。
一拥而上地围着医生看病,浪费的是谁的时间?浪费的是病人的时间,也是医生的时间。医生要分心,病人更焦心,“遵守次序”这是个连幼儿园的孩子都懂的道理,可有些“大老人”做起来却往往令人汗颜。遵不遵守次序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也是道德教育的成败。要知道,所谓的“一医一患”就诊,就是一位医生一间诊室只为一名病人看诊,叫一个号进去一个病人,周围没有其他不相关的人员围观,医生全程负责患者的检查、治疗等。简单地说,别人出来了你才进去。
“一对一”就诊,还能让看病不再成“晒病”。
有朋友看病时曾遇到过这种尴尬:医生问病史,当涉及到个人隐私时,因为旁边围着好多人,她感到特别的难为情张不开口,恨不得赶快逃离这里……
确实,病情对病人来说绝对是隐私,无论是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隐私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但是,如果大家都挤在诊室里,无意中就让看病成了“晒病”。有的病人就不敢吐露或者对病情有所保留,这样一来,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对治疗效果也不利,甚至还会延误病情。因此,把挤在诊室里“围观”的病人及其家属请到诊室外的候诊区,也是一种对病人的保护。病人看病不再尴尬,能与医生放心轻松地交流沟通,“一对一”就诊,利人又利已,何乐而不为呢!
“一对一”就诊,需要病人和家属的配合,需要医护人员的执行到位;把无奈变成温馨,把煎熬变为从容,还需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家明白“一对一”就诊的好处,逐步改变就诊的不良习惯,从不理解到支持再到自觉,让大家都能自觉在地坐在候诊区等待叫号。通过医患双方共同的呵护与遵守,规范有序地就诊,病人没有压力,医生也更从容,受益的最终还是患者自己。
“一对一”就诊,能缩短病人的就诊排队时间,减少诊室内的交叉感染;在给病人看病时,医生不会受到干扰,更能集中精力作出准确的诊断,提高就诊效率和就诊质量。
“一对一”就诊,利医更利患,温馨又从容,为了别人,更为了自己。 叮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