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医者不自医 谁来保障医生的健康?

时间:2015-09-11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9月10日,教师节,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桑自强医生,下夜班后在宿舍休息,再也没有醒过来,享年才37岁。
 
  医者不自医,他们救活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自己却倒下了。近年来,医生过劳死的悲剧一遍又一遍上演:8月16日凌晨4时,301医院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教授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去世;7月8日凌晨,中日医院31岁的年轻医生宋韩明在病区内猝死;6月29日,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晶因连续加班疲劳过度致心脏破裂而死,享年43岁;4月14日,福州医生康强猝死;4月13日,淮北市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在交班前猝死;4月12日,北京友谊医院医生李大连猝死……
 
  频发的医生猝死事件又一次将医生生存状况引入公众视野,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让救死扶伤的医生频频倒下?又有谁能够守护医生的健康?
 
  作为健康的守护者,在光鲜的背后,医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压力。在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一有病就选择去大医院看病,公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着实值得肯定,但感冒等小疾病是可以在社区医院、诊所甚至家里就能治愈。如果患者都挤到中心医院、大医院,门诊医生每天的工作量加倍,过度的工作量,必然影响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安全。
 
  患者爱跑大医院,医生不断透支健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不足。大医院不仅拥有最优秀的医生,还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良好的就诊住院环境,而这些,是社区医院、小医院所不能媲美的。在有些偏远山区,往往几十公里只有一间小诊所,极度缺乏的医疗资源让大医院人满为患。“虽然上下班是早上8点,下午5点半,还有中间2个小时的午休,但基本上每天至少要工作10个小时,如果做手术,那往往就是一整天,除去中间5分钟的吃饭时间。”县人民医院一位骨科医生这样讲道。
 
  此外,由于伤医事件频发,对于医生、护士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严峻的医疗环境让很多年轻学子对医护行业望而却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现有医生的工作压力。新的血液得不到补充,面对愈来愈多的患者,只能不断牺牲休息时间给他们看病。加上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的就业环境更加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如何改善这些问题,需要各个群体的努力。就国家层面而言,需要通过更深层次的医改让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医疗基础设施的补给、人员培训、大医院小医院的医生对接等措施,加强社区医院、县级医院的救治能力,建立真正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缓减大医院的就诊压力,优化医生工作环境。各级卫生部门、医院也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在人员配置方面更加科学、合理,多体恤、多关怀医院的医生、护士。社会群体特别是患者,需要给医护人员充分的理解。只有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良好有序的工作环境,充裕的假期,才能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方寸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