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西病区: 用心托起“心“的希望

时间:2016-08-17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当心脏骤停,生命垂危,病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与死神做搏斗,此时时间就是生命!肿瘤君,更是以头号杀手的称谓让大家“谈虎色变”。
    在县人民医院,有这么些人,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凭借娴熟的技艺和精准的手法,搭建起一座座生命之桥。他们就是九西病区医护人员。
 
“坚守,只为多一份生的希望”
   “徐医师,我的儿子经常流鼻血,你看看是不是血液病啊……”
   “徐医师,我经常感觉胸闷喘不上气来……”
    8月1日星期一上午9点整,在专家门诊里,前来看病的患者坐满了候诊大厅。面对患者的咨询和一张张报告单,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主任徐荣贵耐心地解答着。虽然医院限号35个,但是,当天前来挂号看病的病人达到了53个。
    下午5:20,在门诊坐诊的主任医师张雅红还在为最后一位病人开单子。坐在椅子上的她,略显疲惫,张雅红说自己最近身体不好一直吃中药调理,加上这几天感冒了,今天在看了139个病例后,现在喉咙又干又痛,讲话都没力气了,现在只想起来伸个腰,动动脖子。
    赢得患者信任的背后是全科室人员潜心研究、集智攻关的结果。科室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打造学习型团队,每年都会派出科室骨干到省内外大医院进修培训、参加论坛会。
    在科室的严格要求下,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团队。现在,九西病区共有医护人员24人,其中医生9人,护士15人。心血管内科现已常规开展常见病的药物治疗、危重心律失常的电复律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装和管理等,同时,科室也在积极探索介入治疗的最新技术 。
    作为全院门诊量前三的门诊,科室下辖心血管内科、血液病内科、肿瘤内科三个二级学科,主要收治心血管疾病,如心衰、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晕厥、高血脂等;肿瘤化疗,血液病;各种中毒病人等。
“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我们科室24位医护人员特别团结友爱,谁身体不好,大家都自发说自己多做点。还有50岁的高年资医生郑江,即使值夜班她也毫无怨言。”徐荣贵笑着说,“这几年医院招生,第一名都选在我们科室。”
    “时间就是生命!当我们看到一颗停止跳动的心脏再次奏出生命之音,我觉得我们的坚守就值得了。”徐荣贵说。
 
“患者托付的是生命,我们就要全力以赴”
   “穿刺……起搏……缝合……手术顺利完成!”4月27日,在县人民医院手术室里,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朱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医院首例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
    手术患者是一位87岁高龄的郑奶奶,患者因“头昏胸闷”入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手术当日,在台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卢先本主任的指导下,朱赟独立主刀完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状态良好。
    据了解,该项手术属于介入治疗的一种,具有切口小、无痛苦、安全可靠等优势。目前主要的适应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跳骤停等心脏疾病。手术的成功完全填补了我县此项医疗技术的空白,标志着我县心内科医疗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左锁骨外侧下方进行腋静脉穿刺、通过静脉血管把电极植入心室、皮下埋藏一个永久性的起搏器,利用起搏器发出规律的脉冲,维持正常心脏跳动和射血功能……看起来简单的几个操作,对医生的技术却有着很高的要求。
    朱赟说:“在皮肤表层既看不到又摸不到腋静脉,穿刺时,全靠经验判断静脉位置,需要加倍细心,如果针一不小心穿偏,就有可能刺伤肺或动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能够掌握该项技术,与其的努力密不可分。为了填补技术空白,今年34岁的朱赟勇当第一人,从去年11月份起,在台州医院进修了四个多月,每天呆在导管室里观摩、学习,回寝室后翻资料、反复琢磨手术,直到掌握该项技术。“有时忙的时候,一天需要做9台手术,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11点。而其中不少还是仙居来的患者,如果我们能早点掌握该项技术,病人也不用赶到外地了。”朱赟说。
    今年3月份,因为科室人手紧缺,朱赟回县人民医院工作,但为了保持手感、提高技术,每周二朱赟调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驾车前往台州医院做手术,风雨无阻。
    天道酬勤,熟能生巧。在掌握了该项技术后,朱赟变得更忙了。若夜里医院有急诊,他会在第一时间赶去医院为急诊病人及其他科室有需要的病人植入临时起搏器。到目前为止,朱赟已经做了200多台心脏造影,近60台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每次手术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辐射,会穿上厚厚的“铅衣”,但即便如此,在手术中,医务人员还是全程暴露在X射线的照射范围内。每次手术差不多要一个半小时,复杂手术最长需要三个小时。如果在X线照射下连续工作4、5个小时,就相当于连续拍了1000多张X光片。为此,朱赟也将二胎计划推迟了。
    “虽然他年资尚浅,但他手巧、悟性高,虽然辛苦,但他从不讲报酬,也不说苦累,这么些日子,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徐荣贵说。
    当记者问及学习过程是否感到无味时,朱赟这样回答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力来自对专业的热爱。当医生就要多为病人服务,我们能做的不多,但能为病人减轻痛苦,真的付出再多都值得
 
 
“能让患者更放心,我们苦点累点也值得”
    7月29日,星期五,对于夜班护士张青青来说,自从凌晨上班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奔波在病房和护士站之间,而这样的忙碌状态清晰地记在了护理信息录入平台上。
    00:30,抢救车推到3床;2:30  21床心绞痛;2:45  8床反复胸痛;3:00 25床癌痛打马卡针,观察是否呼吸困难……
    而真正的忙碌是在4点之后,4:02分,3床肿瘤晚期病人去世。张青青马上着手病房的消毒工作。拔吸氧机、监护仪,把同病房的4床、+2床重病人移到其他空床位,插回吸氧机、监护仪,消毒病房,整理床铺,把重病人移回原位。一系列工作完成后,已经4:50,虽然病区的温度只有24℃,此时的张青青头发和衣服都已被汗水浸透。而她并没有休息,而是开始着手在5点要开始的病区抽血。
    6:06,随着一阵紧急的铃声,张青青跑到24床,只见病人呼吸骤停,张青青随即叫来夜间值班医生郑江和麻醉科医生,捏呼吸皮囊、静脉滴注、气管插管、插入呼吸机,一阵紧急的抢救后,24床逐渐恢复呼吸并送入ICU。
    这一晚,只是九西病区忙碌的缩影。
   “这位老人家经常会出现一两分钟的晕厥现象,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没有异常,你看,他的心电图里有长间隙,很危险,你需要特别注意……”早上7:20分,在+4病床前,张青青一边翻查监护仪,一边和白班护士娄蕾蕾交接班。
    改变以往“粗放”的监护方式以及简单机械地摘抄数据,科室在逐渐规范心电监护操作以后,护士在床边交接班时更加注意对监护仪的分析,特别是具有特殊波形的患者。往往十台监护仪看下来,至少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
   “通过规范,可以有效分析病人的心律失常,提高护士责任心、业务技能,也能让医生更放心。”护士长王雪仙说,“能让患者更放心,我们苦点累点也值得。”
    由于九西病区多为老年人,突发情况多,为应对情况,病区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制定出了一些办法:如上半夜的护士值班时下半夜也需留守,下半夜的护士值班时上半夜在科室休息;在特殊患者的床前挂指示牌;在上,用红色箭头标记重病人……
    同时,科室重视护理业务培训,早在2013年之前,科室就开展了每个月一次的床边护理三级查房。
    作为全县唯一癌痛示范病房,九西病区一直注重对癌痛的管理和宣教。如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癌症病人宣教,邀请抗癌协会来听课,每年举办一次全院性的癌痛培训,不定期到乡镇医院指导、培训、检查,癌痛知识竞赛。在今年4月的癌痛活动月,科室请来邵逸夫医院的专家为乡镇医院医务人员培训。可以说,科室将疼痛的管理贯穿于评估、宣教、用药、随访等各个环节。在今年4月份癌痛示范病房的复评中,因为管理到位、亮点多,专家均给以极大的肯定。 张梦瑶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