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汽笛的鸣声,就是他们吹响急救战斗的号角

时间:2018-09-06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是县120急救中心吗?在东门华联地下超市门口发生一起车祸,一辆电瓶车与汽车相撞,有人受伤,快派救护车来!”仙居县人民医院120调度中心内,接线员小张接到了一个电话。“收到,我们马上派车过来。”随着鼠标的移动,GPS定位系统显示出了全县各救护车出车的具体位置及救护方向,救护车的全程行踪被定位。小张左手拿着接进的电话,右手的手机已拨通了今日主班急救医师吴春雷的电话,另一边,驾驶员林江海迅速地检查了车况,帮助备齐抢救设备出车,整个过程大约三分钟。

     几乎同时,又一阵电话铃声响起,120医生吗,快点救命啊,他出了好多血,怎么止血啊?”电话那头传来了女人的痛哭声。小张一边安抚着她慌乱的情绪,一边迅速问清患者的所在地,又一辆救护车也随之出发了。随后,小张指导电话那头光顾着哭泣的女人做了一些基本的止血急救处理。

     急救卫生医疗事业,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危。120院前急救作为急救医疗服务系统里的第一个环节,常常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接线员小张说,120调度中心目前每月大约接到500多次求救电话。70%以上的急救,都由仙居县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承担,而在G20之前,这个数字高达90%以上。仙居县人民医院的急救120,有5辆救护车,6位接线员,5位医师,5名驾驶员。这五位医师分别是张辉,王敏武,李海风,沈天国,吴春雷。自20019月仙居县人民医院120院前急救成立以来,完成急救出车大约六十多万例。有人说,英雄,就是平凡的人做了该做的事。他们正是这样一群平凡的英雄。

     西姑山寺的山顶上,有人晕厥了,是120的急救人员去把他扛下来;在神仙居的山上,有人“被雷打到”了,是120急救人员爬上山,将他扛下来;某工艺品厂起火了,多人烧伤,多人死亡,120的救护车全体出动了;哪里发生了塌方,哪里发生了爆炸,哪里发生了灾情……只要有险情,有急救,仙居县人民医院的120急救的同志们,永远会出现在第一线。

     呼救的电话铃声,无论昼夜,随时都会响起。每一场院前的急救,都由这根电话线开始,电话那头情况紧急,电话的这头,急救120人员全力以赴。这根可以穿越生死的电话线也串起了急救120工作者的许多故事。

平凡英雄的苦与累 

     俞伟是仙居120调度中心的负责人兼车队长,是一位有着20多年驾龄的老驾驶员,也是仙居县人民医院急救120的重要成员。他自1997年开始从事医院急救工作至今,见证了院前急救近20年来的发展。记得他刚工作的时候,人员更少,急救人员需要在医院连续待命33夜,吃睡都在医院里,随时准备急救出车。那时的120没有接线员,电话都是院前医师自己接的。他们戏称自己是“移动的120”。急救电话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响起,那声音特别刺耳,120医生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记得一次前半夜,一位朋友打电话给张辉医师,电话铃一响起,他反射性地套好衣服,接过电话,人就往门口走去。电话一接通,他才想起来,今天,他是休息呢!

     在仙居光明东路上,曾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胖老太太,凌晨起病,急救120赶到时,家里人都还没有到,老太太住在五楼,由一个五十多岁的保姆照顾。沈天国医师和他的驾驶员搭档二话不说抬起担架,一层一层往下抬,楼梯窄,转弯又困难,将老太太扛到底楼的时候,长得瘦弱的沈天国医师累得两脚直打哆嗦。这样的体力活,对于120医师来说是家常便饭。

     120出车最多的一天,达30多趟。这就意味着,驾驶员和医师一整天几乎都在救护车上度过。食堂擦桌子的大叔曾见到王敏武医师到食堂打饭,付了钱,还没吃上一口,一个电话来了,他穿上白大褂,转身就出门了,那饭还放在了餐桌上,急得大叔直喊:“你的饭没吃!”敏武回头尴尬地笑笑:“我要出急诊了。”

     转送上级医院的病人,也占了120急救出车的一部分。120汽车经常在凌晨时才返回仙居,驾驶员累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只好和医生商量着靠边停车休息一下。几秒钟的功夫,医生就听到了自己最亲密的搭档传来的鼾声。医生和驾驶员常常累得双膝发软,胃口全无,累得回家瘫在床上,却睡意全无。

急救中心胡君杰主任说:“随时突发的急救,工作强度的不均一性使院前岗位的工作特别辛苦。整个台州市内,唯有我们仙居县人民医院的院前医生十几年来一直固定。他们都有执业医师资格证,还有的已经升了副高职称。可他们仍然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很不容易。院前岗位的艰辛,干过的人都懂,工作压力大,待遇少,不像专科医师那么容易成名成家,所以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

平凡英雄的委屈和无奈 

     很多医生不喜欢急诊的工作,不光是因为疾病的突发性与工作的艰苦,更有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困难性。在急诊的家属,很少有心平气和的。面对家人突发的疾病或意外,他们要么焦躁不安,要么悲伤流涕,大部分人不能客观冷静地说话,对于初诊医生的期望值极高。

     平常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等人的时间过得特别慢。可想而知,那些在等待急救的病患及家属的心情。他们根本不会考虑到一辆救护车的前一刻有可能在抢救另一个病人,他们更不会考虑到有的路人不会避让救护车的路况。很多时候,救护车一到现场,先传来家属破口大骂的声音。“救护车那么慢,病人出了事情就找你们算账。”虽然觉得委屈,但是俞伟和同事们已学会了一招,对于别人的责骂,从一只耳朵进去,立刻从另一只耳朵出来。不会让自己的心情影响到抢救。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宣教工作的加强,市民拨打120的意识不断增强。俞伟说,现代人呼叫救护车的理由五花八门,普通发热的病人,被鱼刺卡住的病人……救护车赶到了,病人说没事了,不愿意来医院,车开回来了,病人又怕毛病发作,继续呼叫救护车。还有一位退休的老大爷,居然把120当成了他的“私家车”,呼叫救护车的理由是载他去医院体检一下。当看到老人拄着拐杖,精神抖擞地在距离医院数几百米的下赵巷口朝着120驾驶员挥手,俞伟感到很是无奈。作为一名老驾驶员,俞伟性格沉着冷静,可有时候病人病情危急,路人却不让道,他也会紧张起来。急救的资源是有限的,被一部分无关紧要的人占用了,就有真正需要的人没有享受到。可是,急救医师也拒绝不了这部分病人。

     刘启茂副主任说:“急诊团队的医生们面临的,不单单是被误解,被责骂,更有面对人命关天时,每一次风险与压力承担之后的身心疲惫。”因为人员严重不足,彻夜的加班过后,第二天依然要上班。尤其是全科病房开科后,120出车回来后的医生,有空就去收治病人。这些院前医师都心甘情愿地兼管着病房,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他们的专业技术更加精湛。有时候,夜里病房要值班,又要急救出车,只好看情况把胡君杰主任或刘启茂副主任叫回来顶班。

     张辉忍不住道出了几个小秘密,胡君杰主任的妻子多次半夜醒来,发现胡主任人不见了,拨通电话,答案总是相似的,在医院抢救!抢救后,还需要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等着等着,就在医院睡着了。而副主任刘启茂,休息天也往医院里赶,总是经常地加班,加班,再加班。李海风医师自己生病发热,出车回来后在急诊值班室里睡着。冬天的凌晨,从床上摔到冰冷的水泥地上都没有知觉,直到第二天被前来接班的同事唤醒。120的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自己的亲人生病了,却没有办法陪伴,有的驾驶员曾因为四天四夜的连续工作后,自己出了车祸受了伤……

     因为急诊责任与压力的巨大,多任到急诊当过主任的人,一年的时间,头发就变白了。

平凡英雄的悲伤与坚守 

     我在急诊科的门口见到张辉医师时,他正送一个车祸导致颅脑外伤的病人进了急诊室。张辉中等个,人瘦瘦的,前额头发很少,衬出脑门的饱满。他快速地与急诊的医生交接着病情,来不及和我打招呼。等一切交接妥当后,他又去急诊的污物间拿来了一个浸过消毒水的拖把,将刚刚病人流到救护车上的那一大滩暗红色的血迹拖去。又戴上手套,提起担架拿到了水龙头处,将担架上的血迹冲洗干净。他的表情很平静,没有丝毫的厌恶,看来这些只不过是平常的小事。

     张辉笑起来,露出了两颗虎牙,说起了另一个病人。“这算清爽了,上次,从楼上跌落下来的那个年轻的病人,出血更多。”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有些黯淡下来,“可惜没能救回来”。救护车的担架上,车里都是血,那一天,他戴着的防护手套在清洗的过程中洗破了都没有觉察。

     危险与艰辛都不可怕,有时候,绝望才让人悲伤。201110月,横溪有个小孩,家人一直说孩子看电影后受了惊吓,她惊恐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家人看,让人汗毛竖立,家人只好呼叫了救护车。张辉第一眼看到那个小孩的面部表情时,职业的敏感让他马上询问了病史,孩子有被狗咬伤过吗?家属想起孩子暑假里曾被狗咬伤。张辉判断:“是狂犬病!”救护车里,张辉默默地牵着孩子的手,安慰着她。女孩很有礼貌,亲切地称呼他叔叔。在救护车安静而黯淡的光线里,她的惊恐似乎减轻了许多,女孩紧紧地拉着张辉的手,哽咽着说:“叔叔,救救我,叔叔,您一定要救救我!”一阵酸楚涌上张辉心头。狂犬病目前依然是100%的死亡率。在家属的要求下,孩子后来转送到了台州医院。当张辉和同事掉头回来的时候,台州医院的护士跑过来说:“等一下,那个孩子在找你,她说要那个头发很少的叔叔救救他!”还有新的出车任务在等着张辉,他没有勇气再走回孩子的身边,只好拜托台州医院的护士帮忙安慰孩子。

     艾滋病,狂犬病等疾病,大家闻之色变。我们的院前医师处在抢救的一线,被感染的风险比普通人大许多,可是他们无惧。狂犬病,还有那些车祸致重度颅脑损伤的病人,尽管救护车可以载他们到急诊,但从死神手里夺回他们的生命,是何其的艰难,那种深深的绝望,才是每一位院前急救者心里的痛。

120的救护车上,只有悲伤。所接触到的病人,是发生了各种意外的人。一辆救护车,一个医生,一个驾驶员,处理着各种突发状况。心跳停止了,除颤,按压,期盼着每一个病人都能顺利撑到急诊室,只有那里,才有更好的医疗条件。

     俞伟和其他驾驶员们,能很熟练地帮忙联系急诊室的医师,告诉他们所载病人的年龄,性别,意识情况,及是否需要气管插管,并估计救护车到医院的时间,让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尽早做好抢救的准备。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俞伟会尽自己的全力,用最快的车速,为病人争取分分秒秒的时间。他心里想着,在路上,没有耽搁病人的时间,及早送到医院才能救回来。

     作为一名驾驶员,本是一份很平常的工作,可当他的岗位与急救和生命息息相关,就变得有了更深层的意义。俞伟最开心的一次,是送一个病情好转的病人回家。车上有家属认出了俞伟,马上感激地说:“上次,也是那位师傅载过来的,谢谢你!”俞伟心里顿时成就感爆满。

     120的医生也有很多振奋人心的成功案例,比如那个绍兴来的游客小尹,在救护车上数次心跳停止,是我们的院前医生一次又一次地让他恢复了心跳,为他最终的康复创造了条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尽管大部分的病人与家属,都不会记得那些120的医生,但是只要120医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每一场急救来临时,他们便会勇敢地与时间博弈,与死神赛跑,会拼尽全力,抢救每一位患者!因为,医者仁心。每一位在救护车上躺着的人,无论卑微与否,都有人在意他的安危。

     急诊发生的一幕一幕,很快地翻篇过去。有花自留香,不必大风扬。仙居县人民医院的120急救团队,他们风雨无阻,牺牲了节假日,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守护了仙居一方百姓日常安危的“生命线”,是当之无愧的“平凡的英雄!”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