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捷报】我院成功开展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治疗新技术

时间:2020-07-10 浏览:
分享到:


1594600889(1).png


●●●壹


患者朱某,于2019年12月被确诊为“尿毒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因为接受血透后发生“透析导管相关感染”原因提前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期间多次发生透析后低血压,多次诱发内瘘血栓形成,予保守溶栓治疗处理后再通。近日患者内瘘的血流量逐渐降低,仅150毫升/分,难以满足常规透析需要。6月下旬,恰逢何强省专家名医工作室团队李一文主任和沈晓刚主任来仙居结对帮扶,通过沈晓刚主任会诊,确诊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建议在仙居接受超声介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这一等级新技术。


1.png

沈晓刚主任在进行血管通路超声评估带教


2.png

DSA造影下清楚显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两个狭窄点


有了省专家团队的帮扶,加上我院有DSA、移动超声和血管介入团队的技术支持,于2020年7月5日在省级专家和我院肾脏内科血管通路小组骨干医生通力合作下,成功为朱某实施了自体动静脉狭窄超声联合DSA介入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手术,手术后患者狭窄的血管通路得到了再通,获得了新生。


●●●贰


当天沈晓刚主任还为我院血透中心另一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王某成功实施了超声介入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手术,患者和家属在手术后纷纷表示,原来想转上级医院,现在在家门口就得到了解决,非常感谢医院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3.png

DSA联合超声介入下的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治疗


技术科普


尿毒症患者长期进行血液透析,反复穿刺,容易造成动静脉内瘘处内膜增生,致使内瘘狭窄。内瘘狭窄是维持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血管狭窄后造成内瘘血流量下降,透析不充分,对治疗带来不便,也影响透析的效果。传统的动静脉內瘘狭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手术创伤大,易导致血管资源消耗多,久之将导致血管资源耗竭。


4.jpg


经皮人工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通过皮肤表面穿刺内瘘血管,送入球囊扩张导管,对血管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使狭窄部位矫正至正常血管内径,是目前治疗内瘘狭窄的最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效果立竿见影(次日即可血液透析治疗)、无血管资源消耗、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简化了处理流程,避免了射线的照射,能够有效地延长患者动静脉內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具有重大的临床推广价值和区域影响力。


我院建立何强省级专家名医工作室,通过上联协作,使得许多只有在三甲医院开展的肾脏病学科新技术,在我们二级医院也得到了常规开展,使当地的尿毒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级专家的精湛技术服务,也使我院许多年轻的肾脏病学科医生得到了学习提升,为以后成熟开展这一等级高精尖新技术打下基础,真正为仙居百姓造福。


5.jpg


此次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在我院的成功开展,无疑是仙居广大血透患者的福音,今后,人工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不再需要承受奔波省城求医之苦。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