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查出来肺磨玻璃结节......
拿到体检报告的小王双手颤抖,肺磨玻璃结节到底是个啥?得了肺磨玻璃结节该怎么办?会癌变吗?要切吗?慌张小王立即上网搜索了一番,不同的医生,不同的回答让他眼花缭乱。
肺部结节为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 、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肺部结节一般无明显症状,多由肺部CT检查时发现。病因繁多,可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按密度有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之分。
肺内直径≤3厘米的病灶称为 结节
肺内直径<10毫米的结节称为 小结节
肺内直径<4毫米的结节称为 微小结
常规判断方法
1、越小的肺部结节,良性可能性大。
2、肺结节恶性肿瘤概率为20%-40%
3、恶性概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升高
4、30岁以下肺结节人群恶性率为<5%,超过70岁肺结节人群恶性率达80%以上
那我得的是肺部磨玻璃结节,这个我要怎么治疗?
肺磨玻璃结节(GGN)其实是一类特定病症,在CT上面显示肺组织内局部密度增高区域,就像磨砂玻璃质一样的淡影,而这个区域很有特征性:增生的细胞沿现有的结构和肺泡壁生长而不侵犯基质、胸膜或血管,但正常的支气管和血管都还存在,且不像肿瘤一样的实体病灶。
体检发现如何处理
随着CT的普及以及体检高分辨率CT的应用,肺磨玻璃结节的检出率是逐年上升的,尤其是在年龄35岁到45岁左右的中青年群体。
一旦体检报告出现“磨玻璃结节”,请不要着急“一刀切”。70%磨玻璃结节发展很慢,无须急忙手术“一刀切”,更不是切的越多越好,随访是“上上策”。
正确随访方式
绝大部分磨玻璃结节的性质判定以及治疗策略的判定都是通过长期规律的影像学随访来决定的。发现磨玻璃结节以后一般会间隔3个月、6个月、12个月来进行随访。
结节<4 mm时,可不必常规随访。
结节在5~8 mm之间时,建议每6~12个月定期随访,病情稳定后延长至每18~24个月随访一次。
结节>8 mm时,每3个月随访一次。
而对于中老年人、长期吸烟史等高危因素的肺癌高危患者:
结节<4mm时,不需要定期随访。
结节>5 mm时,常规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
与上一次随访的结果进行前后对比:有没有增大?密度有没有增高?有没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出现?
如果随访过程中磨玻璃结节逐渐增大、密度增高或是其它影像学表现都逐渐出现倾向于恶性,这就提示:可能是癌前病变。
什么情况需要切除
纯磨玻璃结节大小达到2cm,才具有手术的指征;对于逐渐出现实质性成分或偏向混合型的磨玻璃结节的治疗,需要适当的提前治疗。
实性成分的增高也意味着病灶的恶性程度以及生长方式的加速,其他影像学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比如胸膜的牵拉、血管的侵犯或浸润都是肿瘤增殖的表现,这些都提示着临床医生需要及早干预。
听了医生的解释,小王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原来肺磨玻璃结节并不可怕,定期复查,规律随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