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如何筛查?
每年2月4日为世界癌症日,今年世界癌症日活动主题为:“关爱患者,共同抗癌”。
今天和大家讲讲结直肠癌如何筛查的问题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均位于前五之内,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结直肠癌三级预防原则,除了改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戒除不良嗜好等,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结直肠癌的筛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结直肠癌高发区的成人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45岁左右,故我国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可定为35-40岁。
结直肠腺瘤患者
许多研究表明,有腺瘤的结直肠癌粘膜较无腺瘤的正常粘膜癌变的可能性高100倍,而结直肠腺瘤患者在初次发现腺瘤摘除后,有30%-50%的患者日后又将发生腺瘤,因此结直肠腺瘤患者在治疗后仍应严密随访。
多发性家族性息肉为一类遗传性疾病,约有40%的后代可接受遗传,一般于8-10岁始出现多发性的结直肠腺瘤(大多数为管状腺瘤,个别为绒毛状腺瘤),20岁左右时,整个结直肠可布满数百个大小不一的腺瘤,如不积极治疗,40岁左右可出现癌变。
曾患过结直肠癌者
约有2.5%-11%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可再患原发性结直肠癌。因此,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还应作为高危人群随访观察。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本病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5-10倍。
遗传相关疾病
以下疾病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腺瘤性息肉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错构性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Juvenile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结直肠癌、IBD尤其是UC或慢性肉芽肿性结肠炎。
其他
血吸虫病患者、盆腔接受过放射线治疗者、结直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免疫法粪便潜血阳性或慢性腹泻、经常黏液性血便或慢性便秘者。
筛查的方法
大便潜血试验
大便潜血试验(FOBT)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采用FOBT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不仅可以发现早期的结直肠癌,而且还可以发现一些腺瘤等癌前病变,因此大便潜血试验筛查还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直肠指检
可作为辅助手段。可以发现距肛缘7-10cm处的病变,可以发现80%以上的直肠癌;并且快捷、方便,价廉、无痛苦。
全结肠镜检查
(金标准)
全结肠镜检查在对大腺瘤检出的敏感性上比乙状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加上FOBT更高。结肠镜下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
粪便DNA检测
检测粪便中基因突变体及其表达产物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且取材方便,依从性好,尤其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的应用使检测的敏感性大幅度提高,为结直肠癌的普查开辟了新的途径。
何时开始与结束筛查
数据表明,35-45 岁开始筛查可以延长寿命、降低癌症死亡率,但也可能增加潜在危害。
01 建议平均风险人群应在 50 岁开始行结直肠癌筛查。
02 建议 76~85 岁人群应根据基础疾病进行个体化筛查。
03 85 岁以上应停止筛查。
04 建议结直肠癌罹患风险较高的患者更早、更频繁的进行筛查;如果有一级亲属在 60 岁前罹患结直肠癌,则建议其 35-40 岁时开始进行结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筛查流程
目前对 50~75 岁一般风险人群进行初筛,高危人群再行结肠镜精筛。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示意图
摘自《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北京)》
得分在0-2分者为低危,可以考虑粪便潜血检查或(和)血清标志物筛查。
得分3-6分者为高危,应进行结肠镜检查。
既不忽视,也不过度检查
合理选择筛查方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