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白天“烤箱”、夜晚“蒸箱”,警惕该类疾病!
这几天
窗外的知了都叫得特别响亮
街上全是全副武装的“蒙面勇士”
浙江大部分地区都开启了“烧烤”模式
“热死了”
成为了许多人的口头禅
但是这不夸张
热,真的可以致人死亡
炎热的夜晚,伴随着“乌拉乌拉”的声音,120救护车在街上不断飞驰着,驶进了仙居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东南院区)。
1、15岁军训回来的小李在食堂突发意识不清,晕倒在地,伴抽搐,数分钟后自行缓解,120送至急诊时意识昏迷状态,体温41.4℃,血压87/31mmHg。
2、两位老人住在老房子,没有降温措施,随着气温升高,出现了高热、意识不清,陷入昏迷,测量血压偏低。
3、患者李阿姨由于工作环境温度、湿度高,一时晕厥过去,送来全身发烫、面部潮红。
“冰帽”、“冰盐水”、“冰毯”......抢救室内不时传来阵阵声音,急诊科团队在默契的配合下迅速做出反应,气管插管、生命体征监测、建立大静脉通路、物理降温、机械通气、抗休克及纠正内环境紊乱的抢救措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挽救患者的生命。
经过一系列紧张有序的抢救后,小李转入ICU进一步治疗;李阿姨留观无碍后出院了;但两位老人虽经全力抢救,最终不幸去世。
“热射病属于重度中暑,救治不及时的话,死亡率极高。同一天一小时内接诊多名热射病患者的情况,以往在我院急诊科也不多见。其中两名患者年龄均为高龄,基础情况差,其中一位患者同时心电图提示心肌梗死,情况均是不容乐观。”
据急诊科兼急诊重症监护室主任刘启茂介绍,从7月开始,我院急救中心已经接收多名中暑患者。
“热射病”被反复提及,但什么是热射病?引起热射病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高危人群?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与治疗?
首先来了解一下中暑类型。中暑可以分为三大类: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而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是由于暴露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体温调节失衡,以核心温度升高(>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表现为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并伴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临床综合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救治,死亡率极高!
当我们身边人遇到中暑的危险情况,处理关键有2步:
降温。要把人移至阴凉处,松开其衣服,尽快为其身体降温,比如喷洒凉水或搭上湿毛巾,并借助风扇降温。
补水。大量喝水(若可能,请饮用补充电解质的运动型饮料、口服补液或生理盐水)。
如果此人丧失意识或无法饮水,请立即送到医院。
哪些人容易得热射病?
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常在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时发病。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
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年老体弱和慢性病患者。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高温高湿的气候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如何预防热射病?
1、市民一定要提高对先兆中暑症状的警惕性,及时识别、避免病情加重和进展。
2、在必须户外活动时要注意做好防护,最好有逐渐适应的过程,避免从凉爽的区域(如空调房)直接到高温室外区域活动。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及盐分,或者是含电解质的运动型饮料。
3、其次,要注意老人和儿童等相对体弱的特殊群体。
(1)很多老人,可能是舍不得,也可能是觉得空调对身体有害处,总是不喜欢开空调——实际上,老年人是极端高温天气下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脆弱人群。提醒家里的老人,高温天气一定要注意乘凉,多喝水,适当用用风扇空调吧。
(2)小孩子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够完善,他们身体上的“空调”——皮肤汗腺功能相对不足,所以对外界环境及温度等变化更加敏感,更容易发生中暑或类似疾病。如果家里有孩子,在高温天气尽量别处于暴晒的地方,待在凉爽处。
炎炎夏日
防暑降温很重要!
(来源:人民日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