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腹痛,便血,不一定是肠癌,有可能“肠中风“
67岁的羊先生有高血压及脑血管病3余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2天前出现中下腹痛,伴解血便数次,呈鲜红色,当地医院就诊后无明显好转,担心自己是否得了肠癌,马上至我院急诊就诊。消化内科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考虑缺血性肠病,为明确诊断收住入院。羊先生住院后肠镜检查结果:降结肠糜烂,缺血性肠病。腹部CTA检查报告:腹主动脉、两侧髂总、髂外及髂内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经过消化内科医护人员精准治疗和精心护理,腹痛缓解,大便转黄,症状缓解出院。
什么是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ischemia bowel disease,ICBD)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壁血流灌注减少而不能满足代谢需求所致的缺血性疾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患者通常表现为腹痛及便血等症状,又俗称为 “肠中风”。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病因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血栓形成;
心脏疾病基础;脱水、心排出量减低、血液高凝状态等均为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慢性肠系膜缺血(CMI) 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肿瘤放疗后;大动脉炎等。
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肠病 :急性缺血性肠病一开始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腹痛、腹泻、便血等,腹痛以持续性胀痛为主,位置不固定。随之出现肠麻痹坏死和腹膜刺激征,如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反跳痛、板状腹等。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慢性缺血性肠病
慢性缺血性肠病则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大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饭后腹痛、进行性体重减轻和厌食,疼痛部位多与缺血肠段有关,性质多为钝痛、绞痛或痉挛性痛。
缺血性肠病辅助检查
1.结肠镜检查:病情允许下,争取在48小时内完成,重点是左半结肠。急性期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浅表溃疡及血管网消失,不过这些改变并无特殊性,如果病理活检发现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则是诊断的根据。晚期,尤其是慢性者可见结节性病变、皱襞增厚。
2.腹部CT、CT血管成像(CTA):CT图像根据直接、间接征象判断肠管血流状态,确定有无缺血性肠病的发生,并可排除腹痛的其它诊断,还可诊断肠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CT增强扫描和CTA可观察肠系膜动脉主干及其二级分支的解剖情况。
3.腹平片: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是“指压痕”征,为增厚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部分患者因肠痉挛致肠腔内气体减少,亦有部分患者因肠梗阻范围较广致肠腔内充满气体。该检查对于急性期肠穿孔、慢性期肠狭窄意义较大。
4.超声检查: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操作简便、迅速而有效。B型超声能显示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狭窄和闭塞。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AMI的金标准,并且可降低病死率,但要求条件较高,广泛使用受到限制。
实验室检验指标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尚无早期诊断结肠缺血的特异性指标。
缺血性肠病治疗
对怀疑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应立即禁食、静脉营养支持,必要时胃肠减压等方式使肠道充分休息,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尿量,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来观察补液程度。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早期给予抗生素减少病原菌和细菌移位。积极治疗原发病,祛除病因。
1.适时采用扩血管药物
可以逆转反应性动脉痉挛,常用罂粟碱、前列地尔或丹参等。
2.抗血小板、抗栓、介入治疗
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可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片,应密切观察,防止出血;抗凝及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确诊后应尽早使用尿激酶溶栓,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对于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一旦诊断,对有适应症者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非闭塞性肠缺血,一旦出现腹膜炎体征,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探查。中重度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内科治疗效果差时,需要借助外科手术治疗。
缺血性肠病如何预防
1.低盐低脂饮食,少吃油腻性食物,远离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品,忌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2.起居有规律,早睡早起,切忌熬夜。中老年人要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慢跑、爬楼等,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避免血液凝聚。
3.定期体检,若发现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及时治疗,避免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4.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便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