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名医服务
“千里迢迢赶到大医院,可一号难求,一床难觅。这种无奈和失望,也是我们医生最不愿看到的。”与耳鼻喉科名医工作室领衔人王治灵的采访刚开始,他便很感慨地谈论到这个问题。王治灵说,其实患者如潮水般涌向大医院的背后,暴露的是基层医疗力量薄弱这一不争的事实。而蜂拥的患者,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使实质为看名医难的“看病难”越发凸显。
“成立耳鼻喉科名医工作室,希望通过专业攻坚和人才培养,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名医服务。”自今年5月份成立耳鼻喉科名医工作室后,王治灵已明确了定位和目标,并且开展了名医工作室的一系列创建工作。“我希望通过3年的努力,培养造就一批耳鼻喉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以此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和科研能力,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专业攻坚 突破学科多项空白
从1971年的初具雏形到1999年耳鼻喉科与眼科分开门诊,再到近年来开展的浙江省首例鼻内镜下鼻腔内泪囊造口术,我县耳鼻喉科这一专业的发展可谓一路高歌,科室的临床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希望以成立名医工作室为契机,推动耳鼻喉科再上新台阶,力争突破各项学科在我县的空白。”王治灵说,成立名医工作室,最主要的还是提高这一学科的业务水平,让群众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群众对我县耳鼻喉科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一般疾病的治疗上,若是遇上鼻腔肿瘤摘除、面部多发性骨折等大病,往往要赶到杭州、上海等大医院求诊。“其实,我县耳鼻喉科从前几年便开始突破了该学科的各项医学空白,开始了一系列首例手术。”王治灵介绍说,自从耳鼻喉科名医工作室成立后,他更是要求工作室成员瞄准该学科在我县的空白去上级医院培训学习,让群众再也不用赶到大医院“等”病床。
今年7月份,工作室成员姚卫义去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培训,开始学习颈颌面部肿瘤病人诊治手术。通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和学习,姚卫义不仅掌握了该项业务,并且在学成后已开展了四五例手术,效果都非常理想,填补了这一类手术在我县的空白。“在这以前,群众要进行这类手术,需要赶到上海的一些大医院。手术很难排上不说,对病人来说手术费用也是一笔极大的开支。”王治灵说,该项手术成功,不仅受到了我县患者的热烈欢迎,不少周边县市的患者也慕名前来求医,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大医院的名医医疗服务。
与颈合面部肿瘤病人诊治手术一样,使手法复位治疗环杓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鼓室内药物性注射治疗梅尼埃病等,今年以来,耳鼻喉科的各项首例治疗方法陆续在我县取得成功。“每次工作室成员去培训,我都要求他们一定要瞄准这一学科在我县的空白去攻破,如此,群众不用千里迢迢到外地大医院求诊,从而真正做到方便群众,这也是耳鼻喉科名医工作室成立的初衷。”王治灵解释道。
借脑引智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一个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与人才队伍息息相关,同样,耳鼻喉科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王治灵告诉记者,耳鼻喉科名医工作室的成立为年轻医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学习,并且可以加强团队内成员之间的专业交流,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我希望借助名医工作室,做到科有专病、病有专人、人有专长的梯队人才培养模式。”
据了解,以王治灵作为领头人的耳鼻喉科名医工作室,包括县人民医院的6名成员及横溪、白塔、城关、双庙等基层中心院成员。自工作室成立后,成员们通过与上海、杭州等上级医院开展科研教学、手术等项目交流,不断提高了学科业务水平。“我们的工作室建设中有规定,每年要选送1-2名医生赴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为期3-6个月左右的进修学习。”王治灵把这项工程建设归纳为“借脑引智”工程。
项旦是工作室中最年轻的医生。他去上级医院交流学习到的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通过用头部旋转的动作让脱落的耳石回复到原位而达到治疗眩晕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让患者治疗过程中没有任何痛苦,且治愈率达95%以上,颇受患者欢迎。
对项旦来说,耳鼻喉科名医工作室的成立,让年轻医生有了学习提高的良好平台。“这个团队的成立,有利于学科向更加专业化方向发展,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既是交流平台,更是学习平台,通过在诊治过程中的协作和难题破解,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项旦表示。
此外,该工作室还通过与基层的互相合作,加快基层医院耳鼻喉科不断专业化,促进该学科不断走向成熟。“与基层的交流,最重要的还是为了方便基层群众就医。如果一些病症基层医院也能够治疗,那老百姓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了。”王治灵表示,他将以名医工作室为平台,培养出一批医术精湛、医德良好、沟通能力强和遵纪守法的现代医生。“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超越我,只有这样,这个工作室的成立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成功的。”
徐巧巧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