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医师⑤】丁苗苗:无影灯下的“无名英雄”
13年来,他在工作上一直兢兢业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他年均独立完成数百例手术麻醉,涵盖了各个科室的手术,系麻醉科技术骨干,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周围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曾多次荣获医院和科室先进个人。他就是我院麻醉科主治医师丁苗苗。同时,获得仙居县人民医院医共体“2019优秀青年医师”称号。
麻醉科医生不仅仅只是打一针麻药
2006年,丁苗苗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毕业后来到我院麻醉科工作。高强度、高风险是这个工作的特性,而默默无闻则是这个岗位对从事者的真正考验。所幸,作为其中一员的丁苗苗,以奉献回馈青春,以坚守塑造人生,在无影灯下,他一丝不苟地定格了自己的人生高度。
“麻醉医生是外科领域里的内科医生,也就是说麻醉医生要内外科兼通。”丁苗苗说,以做同样一台手术为例,给40岁的病人做还是给80岁的病人做,对外科医生来说可能区别不大,而对麻醉医生的要求却不同;甚至是用同样的麻醉药物,多一毫升与少一毫升,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别。这就意味着麻醉医生既要掌握较全面的内科知识,又要对外科疾病及手术非常了解,这需要多年的高强度培训与学习。
正是由于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要求,麻醉医生们从来不忘给自己“充电”。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丁苗苗曾先后到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浙江省台州医院等地学习进修,接触到先进的临床理念和技术,既拓宽了视野,也提高了自身的临床业务能力。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丁苗苗积极开展《超声在麻醉科中的应用》《前锯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等新技术在科室的运用,主持完成了县课题《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并参加过省课题的研究,发表了《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体会》《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开胸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等多篇论文。
麻醉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丁苗苗说,很多人以为麻醉医生打一针就走。其实,手术能不能做、什么时候做,通常由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决定,术中出现意外,外科医生会先问麻醉医生,术中抢救也多由麻醉医生承担。
在普通人眼里,手术室时常大门紧闭,充满了神秘与未知。其实那扇门后面,除了被患者与家属当做“救命恩人”的主刀医师之外,还有一群“绿色天使”,他们在手术中时刻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外科手术医师最重要、最亲密的“战友”。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睡睡醒醒或者紧张恐惧时,最依赖麻醉医生言语的宽慰。同时,任何监测仪器都不能代替麻醉医生的临床观察,麻醉医生的眼睛永远都不离开病人,始终守护在患者的身边。但是,对患者来说,他们牢牢记住的往往是自己的主治医师,感激的是自己的主刀大夫,却鲜少有人记住整个手术过程中,穿着无菌的手术衣,戴着手套和口罩,给予他们安慰和鼓励的只露出一双眼睛的麻醉医生。
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很大,从术前评估和处理、术中麻醉与支持、术后监护和一些疼痛治疗,这都是麻醉医生的工作范畴。并且,不像其他医生有坐门诊的机会,麻醉医生常年在密闭、见不到阳光的环境中做着高压工作,一早就钻进手术室,到了晚上才出来,中午没有休息的时间。在他们心中,每一台手术就是一份责任!
美国经典的麻醉学教科书《米勒麻醉学》上有句总结:麻醉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这足以概括麻醉科医生的职业特殊性。
为患者甘当无影灯下的无名英雄
从参加工作至今,他在麻醉医生岗位上工作了13年。因为麻醉工作繁重,他常常数台手术连轴转,由于站立时间太长而在交接班时双腿几乎不能打弯儿。在手术室度过节假日对于他来说,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麻醉工作并不简单,从麻醉前查阅患者病史,到准备麻醉药品和器材,手术中实施麻醉和维持,再到术后患者的意识恢复,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这些环节容不得一丝马虎,换句话说,可能麻醉医生是陪伴患者在手术中最长时间的人。”不善言谈的他在被问及自己的工作时,平静的语言里透出了些许骄傲。
2018年下半年开始,丁苗苗积极投身到疼痛治疗领域,在台州医院麻醉科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实现了麻醉科疼痛治疗业务的较大提升。目前门诊人次实现了5倍的增长,已经能开展外周神经射频治疗术,鞘内输注系统用于慢性神经痛、癌痛等方面的治疗。在积极完善医疗设备、丰富治疗手段、推进疼痛科病房的建设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长年累月守护在无影灯下,他没有怨言,选择了麻醉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
从华佗的麻沸散,到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中记载的大麻,再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洋金花,许多医学大师都曾为减缓病人镇痛努力,而我院麻醉科的医生们也一直致力于为患者解除疼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时刻将患者放在首位,力求将每一台麻醉手术做到尽善尽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