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提升工程】残余胆囊十年痛,微创技术一朝解
胆囊切除术后,以为终于解决病痛,却不想又发生残余胆囊结石伴胆囊炎。10年前,吴阿姨因上腹部疼痛,前往外院就诊,诊断胆囊结石,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此后10年,患者仍有间断上腹部疼痛,多次前往当地医院及上级医院就诊,诊断为残余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医生大多建议保守治疗或者开腹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意味着病情反复发作,苦不堪言;但开腹手术创伤大,切口长,恢复慢,患者害怕又担忧。如此一拖,来来回回,一晃眼,十年过去了。
一个月前,吴阿姨隔壁邻居因胆囊结石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闲聊中,邻居告诉吴阿姨:“你可以去仙居县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看看,我这次做了手术很顺利,刚好那边有个省城来的大专家,你这病可以去那边试试看。”有了邻居的推荐,且腹部又开始隐隐作痛,比之前开始加重,吴阿姨在儿女的陪同下来到了仙居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东南院区)外科门诊,恰逢李伟军主任坐诊,建议入院进一步检查。
再次手术会面临术中大出血、胃肠道损伤,胆道损伤等风险。李伟军主任团队对该患者病情非常重视,并与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下沉专家成剑医生一起商讨,经过缜密的术前讨论后,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了多次沟通,决定行腹腔镜残余胆囊管切除术。
据成剑专家介绍:“患者10年前第一次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仍有胆囊残留,很有可能是第一次手术时胆囊炎症较重或者胆囊管周围结构复杂等情况,为避免损伤胆管及大血管,从而造成胆囊部分残留。此次残余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反复发作,再次行腹腔镜下治疗的话,不仅要克服首次手术造成腹腔黏连带来的困难,还存在胆囊三角解剖的不确定性(因为周围组织有黏连上来的胃肠,胆管,门静脉及肝动脉等重要组织,一旦误伤,后果非常严重),这种手术在基层医院开展还是具有挑战性的。”
在手术室及麻醉科方刚伟的联合协作下,李伟军主任联合成剑专家为患者实行手术,术中巧妙调整微创穿刺器的打孔位置,谨慎地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分离粘连,凭借精湛的技艺操作和高效的团队配合,精细分离出残余的胆囊及胆总管,精准切除了全部胆囊。术后当天患者就下床活动,术后第2天就进流质,“完全没想到,十年的腹痛,在仙居县人民医院一下子就治好了。”吴阿姨女儿不禁感叹道。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吴阿姨出院了,折磨了10年的疼痛完全消失了,一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连连感谢科室的各位医生。
“胆囊结石病人,由于再次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因此以防患者再次手术的关键是首次手术治疗避免结石残留和预防术后结石复发,为预防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再次发病,建议胆囊结石病人到正规医院治疗。”大外科主任李伟军温馨提示道。
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素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发病率在40岁后随年龄增长,女性多于男性。
Part 1胆囊结石的症状
典型的发作是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出现右上腹或上腹疼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部分病人因剧痛而不能准备说出疼痛部位,可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饱胀不适、喛气等症状,常被误诊为“胃病”。
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的病人一年内会再发作,随后发作频度增加。
Part 2胆囊结石的治疗
目前治疗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的“金标准”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他方法还有保但取石术、口服药物溶石排石治疗等。但保胆取石的胆囊已被指南列入胆囊癌的高危因素,且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目前指南共识已不推荐保胆取石。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瘢痕不易发现等优点。
下列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
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1、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 ~3cm;
2、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
3、胆囊息肉≥1cm;
4、胆囊壁增厚(> 3mm)即伴有慢性胆囊炎。
5、病史超过10年的胆囊结石
6、合并有糖尿病或心肺基础疾病的胆囊结石
7、怀疑有恶变的胆囊
Part 3胆囊术后
保持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原则。因个体差异不同,消化不良的症状大概会持续3个月至半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胆总管逐渐扩张会部分替代胆囊的作用,消化不良的症状会慢慢缓解,这时饮食也就能逐步过度正常了,因此不必担心胆囊切除后胆汁无法存储的问题。
吴阿姨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示
残余胆囊伴多发结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