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新技术】我院心血管内科开展首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时间:2021-10-19 浏览:
分享到:


近日,仙居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东南院区)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例不明原因脑梗塞患者实施了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这也是我县首例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这一新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我市此项治疗技术的空白,并为不明原因脑梗塞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半年前,王先生突发一侧肢体无力,在外院诊断“急性脑梗塞”,经治疗后恢复正常,之后一直服用相关脑梗塞药物。但王先生心里一直存着疑问。近期王先生因为肢体乏力症状再次加重,入住了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内科陈伟庆主任为患者详细地进行了病因检查,仍未发现常见的脑梗塞危险因素,诊断为“不明原因脑梗塞”。常规检查找不到原因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尤其是年轻卒中患者,可以通过右心声学造影检查进行排除。经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超声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浙江省人民医院超声下沉专家王嶒为患者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心脏内存在卵圆孔未闭,且为固有型大量心内分流。结合病史,患者脑梗塞考虑与卵圆孔未闭相关,推荐患者实施“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浙江省人民医院下沉专家心血管内科徐强主任亲自为患者操刀,手术在局麻清醒的状态下进行,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封堵器植入心脏内夹闭卵圆孔,整个手术过程30分钟顺利完成,患者无痛苦,术后第二天即下床活动,手术不留刀疤,观察三天顺利出院。

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心脏房间隔的生理性通道,但一般在生后第1年闭合,若大于3岁的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据统计估算,约1/4的成人存在卵圆孔未闭,但绝大部分人卵圆孔未闭很小,不会造成不良后果,属于正常现象,部分较大的卵圆孔未闭会出现中大量的分流,存在在静脉系统的微血栓,气栓可进入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系统从而进入大脑动脉系统引起脑部相应病变梗塞,引起一系列临床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脑卒中、偏头痛、外周动脉栓塞等的风险较正常人群增高数倍,介入封堵卵圆孔未闭则可显著降低脑梗塞复发风险,减少偏头痛的发生频率,目前国内外指南均已推荐对高危病人进行卵圆孔未闭封堵。

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在局麻清醒状态下进行,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封堵器送至心房,夹闭未闭合的卵圆孔,手术成功率和安全系数高,创伤小,恢复快,不留刀疤。

右心声学造影

卵圆孔未闭较隐蔽,常规心脏超声检查往往无法发现,而右心声学造影则可检查98%以上的病例,具有简便易行,价格经济,可重复进行等优点,并且对于低速心脏内外右向左分流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可以协助临床做出准确的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我院自4月份开展第一例右心声学造影以来,已为数十例病人进行了检查,目前已常规开展。

什么患者需要做右心声学造影?

常规检查找不到原因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尤其是年轻卒中患者、偏头痛特别是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潜水减压病患者、潜在静脉-动脉栓塞源性疾病患者、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以及潜水员、航天员岗前体检。

1.jpg

4.jpg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