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技术】守护生命“供给线”,当好健康守“胃”兵

时间:2022-04-14 浏览:
分享到:

民以食为天

消化却是比“食”更重要的环节

它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不可或缺的系统

如果说消化道是生命的“供给线”

那么消化内科就是胃肠道的守“胃”兵

 

2021年,响应浙江省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的号召,仙居县人民医院成为浙江省人民医院浙东南院区,我院消化内科、肿瘤血液内科成为此次“山海”提升工程的重点扶持科室之一,在潘文胜名医工作室落户仙医后,又迎来了下沉专家。

 

微创治疗胃底静脉曲张

58岁的余先生突然无原因出现腹胀不适、间歇性胀痛并伴有四肢浮肿的症状,家人见状立即将他送往仙居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东南院区)就诊。

 

余先生有10余年的乙肝肝硬化病史,结合病情就诊医生立即为他安排了腹部CT等检查,结果提示余先生脾肿大,盆腹腔积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壁水肿增厚,腹网膜间隙模糊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比较明显的症状,也是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发生静脉曲张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血管破裂出血,因曲张静脉壁薄弱、缺乏弹性收缩难以止血,病死率比较高。


患者病情危急且复杂,仙医消化内科立即组织科室团队研讨治疗方案,并联系了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这样的肝硬化患者,很适合采用内镜下注射组织胶的方法将胃底的曲张静脉粘合封闭,能预防出血并较好地改善患者病情。”潘文胜主任在经过综合分析病情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过双方多次研讨,最终确定手术方案。


手术当天,潘文胜主任与仙医消化内科吕丽红主任默契配合,顺利完成内镜下食管静脉组织胶注射术,手术时长不到1小时,患者返回病房,顺利出院。此后余先生来医院进行复查,检查显示疗效良好,他及家属都非常满意。

 

内镜下食管静脉组织胶注射术是预防及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措施。该手术在胃镜下完成,属于内镜下的微创治疗,不需要开腹,创伤小,术后再发出血率极低,在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治疗费用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有效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理想方法。

 

小心胃粘膜下鼓起的“小球”

41岁的赵先生在横溪院区做胃镜时发现胃底有一处直径约2cm的粘膜下隆起病变,恰逢浙江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下沉专家张昱副主任医师坐诊,立即建议赵先生再到仙居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赵先生预约了我院的超声胃镜检查,检查提示胃体占位,来源于固有肌层,同时向腔内、腔外生长,紧邻肝脏。仙医消化内科团队详细了解赵先生的病情后,认为胃内的肿物虽然体积较大,但边缘完整,无淋巴结及远端转移灶,仍有内镜下切除的机会。内镜下切除肿物能保存胃的完整性,避免胃大部分切除及术后反流等常见并发症。

 

在告知患者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的利弊后,患者同意选择内镜下切除肿物。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及术前准备后,通过胃镜下精细操作,快速精准定位肿物位置,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成功切除肿瘤,手术全程耗时1个多小时。术后赵先生恢复良好,第二天即可进食、下床活动,一星期后出院。最后病理显示为胃间质瘤。

 

目前,间质瘤的病因仍不是十分清楚,临床症状不典型,可能仅有腹胀、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肿瘤长大时部分患者可能摸到腹部包块。大部分患者是在内镜筛查的时候意外发现此病,也有部分患者会合并消化道出血,在进行内镜诊治的时候发现。

 

胃肠道间质瘤要如何治疗?张昱介绍,一般小于1cm的间质瘤属于低危险度的可能性较大,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大于3cm的间质瘤属于恶性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建议进行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介于1cm-3cm之间的间质瘤可行经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物剥离术或者全层切除术,术前建议行超声内镜明确病变的起源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联合CT或者MR检查,为患者制订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从“双下沉、两提升”到“山海”提升工程,迭代升级后为百姓就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与优惠。目前,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帮扶下,科室和总院合作建立紧密合作,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会诊、手术带教、业务培训指导等方式,不断推进专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通过“输血”与“造血”,带出一支高水平队伍。并结合“首诊在乡、确诊在县、诊疗在省、康复回乡”的双向转诊模式,发挥总院专家的优势,让集中在城市的医疗资源更多下沉到基层,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让患者不用跑远,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图片1.png

潘文胜主任与内镜团队手术中


O44A2466.JPG

张昱副主任医师与消化内科团队查房中


微信图片_20220414182725.png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