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晚报】记者报道之三:急诊室里的生死时速
记者 王樱霓
12月4日17点,与日班同事完成工作交接后,值上半夜班的急诊科医生、护士分赴自己的岗位,开始了各自的忙碌。
夜班分上半夜和下半夜,分别是从17点到次日0点30分,0点30分到清晨8点。
外面,天渐渐暗将下来,急诊科内,灯火通明。监护仪的“滴滴”声,孩子的哭闹声,病人的呻吟声,家属焦急的询问声混在一起,一派繁忙景象。
设在走廊的预检分诊台,此时就成了整个医院的“神经中枢”。值守分诊台的是副护士长王丹旻,她要根据每个病人的症状、体征,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将他们分诊到各个诊室安排救治。
21点20分,一辆救护车疾驶而至,王丹旻和护工一起把病人抬下来,又迅速推往急诊抢救室。
“医生,她刚刚不小心从桥上掉下来了,是臀背部着地,左手臂也受了伤。”受伤的姑娘不停地喊着疼,陪她一起来的小伙子满头是汗,焦急地向医生介绍。
“这里疼不疼?这里呢?”医生一边按压姑娘背部和手臂的各个部位,一边询问。了解基本情况后,医生开了CT单,让她先去拍片子,检查清楚才能对症下药。
CT结果出来后,护士根据医生的指示,联系了骨科的医生,说明情况后,立即把病人送往专科进行治疗。
22点10分,稍微闲下来,王丹旻开始录入病人信息。“本来是来一个病人就登记一个的,但忙不过来,只能积在一起完成。”她说。
记录中显示,5个多小时里,一共接诊百余位病人。其中,急诊儿科最忙碌,接诊量达到46个。
23点09分,“我的眼睛被硫酸泼了!”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紧闭着双眼的女子,在两个年轻小伙的搀扶下,大声哭喊着进入了急诊大厅。
“病人什么情况?家属填写病人基本信息、挂号。”值班护士安排女子在急救室躺下,边给她测血压,边询问病情。
“她的眼睛被硫酸泼到了,脸和脖子也有。”陪同来的小伙子着急地说,“大概已有10多分钟。”
“你能确定是硫酸吗?”护士向针筒里注入氯化钠注射液,对病人的脸部进行反复冲洗。
“反正很刺鼻,应该是硫酸。”小伙子也不是很确定。
23点12分,值班的眼科医生赶到急诊科。“我是不是要瞎了?我还有女儿要养啊!”女子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女子的面部有些红肿,眼睛里有血丝,但并不是很严重的灼伤,液体应该不是硫酸。这时,小伙子也从电话里确认,液体是香蕉水。进行冲洗治疗后,女子办理好住院手续入住病房。
24点,护士带着实习护士,进行交班前最后一次查房。回到护士站后,在小白板上记录需要注意的病人的病史记录。
“我给加5床的病人打过电话,说待会会回来。”“19床胰腺炎的病人有些腹痛,注意一下”……半小时后,把每一个病人的情况进行说明之后,交接班完成。
夜深了,但下一班的医生、护士们,还坚守在岗位上,直到清晨。
记者手记
都说夜诊值班很辛苦,但是怎么个辛苦法,真需要体验一番才能了解。7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我跟着医生、护士在病房和科室之间穿梭,也经常坐下来休息,但明显感到腰酸脚疼,而医护人员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劳累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护士小李告诉我,今晚还算比较闲,真正忙的时候就像打仗一样,就算在小小的急诊科也都是跑的,为的就是赶时间。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患关系应是最值得信赖的关系之一,但在伤医事件不时发生,医生需要被催泪弹和电棍保护的今天,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对白衣天使们的工作多一些了解、理解和支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