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小探头下的大发现

时间:2021-07-21 浏览:
分享到:

超声科,顾名思义,就是借助先进医学仪器从复杂的人体组织中找出细微到不能再细微的病变,帮助患者及时清除这颗“定时炸弹”。作为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睛”,超声科以精准的诊断帮助他们作出决策、引导治疗。一间黑屋、一台仪器、一个探头,一坐就是一天,是超声科医生日常的真实写照。 

4月中旬,李阿姨刚吃完晚饭不久,突然感到一阵呼吸困难,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及腹泻,在其他医院经过相应治疗后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于是李阿姨被家人送到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东南院区)就诊。入院后,超声科对李阿姨的身体进行进一步检查,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二尖瓣后叶脱垂伴重度反流、左房扩大、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检查结果引起了作为下沉专家的来自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主治医师王嶒的注意。

“患者的情况虽然目前是相对稳定的,但也只是暂时的,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王嶒根据自己的经验立即做出判断并快速联系心血管内科专家,后续李阿姨经过手术治疗恢复良好。“我们超声科医生就如同临床上的福尔摩斯,每一次探索都像是在寻找蛛丝马迹,从而判断病源在哪里,在幕后为临床医生解开一个个难解的谜团。”王嶒笑着说。

“我去年就出现过胸闷、心悸、头晕、呕吐等,现在又再次发作了,这几天身体一直不舒服。”今年45岁的王女士,因为胸闷心悸前来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东南院区)就诊。接诊的心血管内科医生给王女士开了一个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提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右心增大。考虑到王女士情况的复杂性,王嶒和同样作为下沉专家的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徐强仔细观察患者心超结构,认为患者适合采取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方案。

4月20日上午,经过充分准备,在心血管内科、超声科的默契配合下,成功为王女士实施了手术。据了解,这也是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东南院区)首例介入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填补了我县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空白。术中,在王嶒超声定位的辅助下,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东南院区)心血管内科团队实时了解王女士的心脏情况并判断手术效果,顺利将封堵伞片送至心房,修补位于左右心房间的缺损处,阻断心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

“介入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要求的精细程度非常高,因为一旦送达的位置出了差错,会诱发患者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甚至失去生命。因此医生必须练就‘火眼金睛’,全程监视超声心动图屏幕,一点一点地将封堵伞片送达缺损部位,完成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0分钟。”王嶒表示。

没过多久,王嶒又碰到第二例房间隔缺损病人。患者张大伯平时偶尔会感到胸闷,在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东南院区)体检时发现心脏有一个缺口,经过超声评估后,确诊为房间隔缺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虽然您现在只是偶尔胸闷,症状也不太明显,但是心脏病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您的心脏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如果不及时动手术,以后会发展成心力衰竭。”王嶒向张大伯解释。后续张大伯在心血管内科、超声科的合作下成功实施介入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目前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据统计,在下沉的这段时间里,王嶒已开展5例右心声学造影(提示卵圆孔未闭2例,永存左上腔1例),发现2例二尖瓣腱索断裂伴瓣叶脱垂,8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左侧三房心1例,房间隔缺损4例,2例已手术治疗),与兄弟学科心血管内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ICU、急诊科等开展多学科合作与交流,并在超声科及医院其他临床科室开展业务讲课近10次。

作为医技平台科室,超声科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希望在下沉期间,能够提高仙医的超声诊断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王嶒充满了期待。在学科建设方面,王嶒将辅助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东南院区)超声科根据本院的临床特点,加快亚专科建设,以推动学科朝精细化、专病化发展。同时,科室成员紧跟本亚专业领域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趋势,积极申请科研立项、撰写学术论文等,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将根据医生兴趣和专长,组建亚专科发展人才梯队,学习前沿知识,了解国内外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进展,并在每周的汇报会上分享最近的学习成果,大家互相交流进步,同时也鼓励青年医生继续读研深造。在业务技术方面,未来将开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左心心肌及心腔造影等技术,并加强与临床科室的合作与沟通,将超声图像、仪器的使用普及到临床科室。

 图片14.png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