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新闻】王均招:我县现代急诊医疗的开拓者
他,1988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在县人民医院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内科5年,普外科2年,脑外科3年。
1998年,他接到医院安排的任务,经过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终于完成了组建县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艰巨任务。
2002年,他再担重责,在医院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不断摸索,主持建立了县第一个综合性的急救中心。
2005年、2011年,他连续被评为县医学重点学科“急诊医学”和“重症医学”的学术带头人。
他,就是现任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台州市重症医学学组副组长,我县重点学科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的王均招。
填补空白:主持建立全县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
1988年至1998年,王均招参加工作10年,先后在内科、普外科、脑外科等科室担任主治医师,练就了扎实的内外科基本功。
有一件事,在王均招的从医生涯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那是1994年的夏天,王均招还是一个外科医生。一天,2个放暑假在家的大学生因发生交通事故被送到医院,由王均招进行救治。由于头部伤势较重,2名学生最后因颅底出血致死,2个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王均招告诉记者,像颅底出血致死这样的症状,是需要经过对其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的同时进行救治的,但由于医疗环境落后,当时医院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1998年,当医院提出要王均招主持建立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用来收治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心肺复苏、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或多脏器衰竭等危重病人时,王均招毅然放弃了当时已能独挡一面的脑外科专业,继而转向危重病急救。
当时,ICU在县人民医院乃至全县都是一个全新的医学领域,能够担任这项工作的医护人员更是寥寥无几。为能够胜任ICU工作,提高业务能力,1998年下半年,王均招率领3名精干的医生和6名护士,赴省内危重病治疗水平最高的浙一医院、二院进修。面对全新的专业理论,从未接触过的仪器设备,王均招从零开始,努力学习。为掌握呼吸机的性能和操作,他把自己当成病人,接上呼吸机,模拟各种呼吸形式,亲身感受人工通气对病人的影响。为了解当时国内危重病的最高水平。在按计划完成了浙一医院的进修后,他再次自费到上海长征医院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学习危重病急救。
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王均招及其科室成员全身投入,不懈努力的筹备下,重症监护病房(ICU)于1999年1月顺利成立。
以前,由于农村获取农药毒物较方便,有机磷农药中毒上农村地区比较多发,以往这类病人多死于呼吸麻痹。一旦呼吸麻痹后,没有呼吸机支持的条件下死亡率达百分之百。ICU成立后,病人呼吸麻痹不再是难题,有机磷中毒的总死亡率降到了5%以下,并且治疗过程平稳,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为满足病人需求,提升ICU配套设施,现在,医院把加护病房里的床位也从原先的6个增加到了现在的20个,医护人员也增加到6位医生,30多个护士。
在王均招的带领下,重症监护病房(ICU)先后被评为先进科室、医院整体技术水平标志性科室,并在台州学术界发挥着重要影响。
再接再厉:主持建立全县第一个综合性急救中心
为了完善急救医疗体系,改变急救医疗上供大于求的现状,2002年4月,县人民医院将急诊科、120院前急救、ICU三者合并成立为急救中心,由王均招担任急救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全院乃至全县的危重病和急诊的抢救、指导工作。
肩上的担子加重,王均招更加努力。三大资源合并后,基本形成了院前—院内—ICU“三位一体”的现代急诊医疗体系的初步框架。这样,一个急诊危重病人,被救护车从病发现场转到医院内急诊抢救,到ICU深入监护治疗,有了一个完整的救治链条,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急救中心成立之初,困难重重。全科医生都较年轻、临床经验少、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医疗环境隐患重重, 各项规章制度缺乏规范……相反,由于急诊对象十分广泛,医护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充当调解员,这也使出诊过程医患纠纷屡现。这些严峻的考验都摆在王均招眼前。
为解决这些难题,王均招以科室为家,以身作则,带领全科室人员,做好急救工作。首先,王均招向年轻医生剖析急诊医学发展的前景与方向,赋予他们仙居急救专业开拓者的自豪感;再从避免医疗纠纷的角度,认识到加强“三基”训练的重要性。他手把手培训急诊医生的基本技能,改造不合理的科室房间布局,强化护士站接待功能,扩大清创室规模,制定合理的诊疗流程……通过种种措施,急救中心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那时,他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医院里,节假日也不例外,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一有空就往加护病房跑。”曾在急救中心工作、现任县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主治医师丁放明告诉记者。在王均招看来,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一名急诊医生,24小时随时待命去治病救人是理所当然的。“他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医生,在这个要经常面对多种多样挑战的科室,只要有成员遇到问题,他都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人’。”
在王均招看来,120急救,是一个医院的“门面”。在王均招的不断努力下,目前,县人民医院急诊中心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已经从5年前的0提高到现在的15%左右,接近大城市医院的水平,将许多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杨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