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暑有感

时间:2013-10-14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人道:“天凉好个秋!”此言非虚,但凡经历亚热带气候之夏季的人们都会发此感慨。阵阵秋风之所以让人夸赞,只因盛夏骄阳似火,酷暑难耐。
    这不,七月未至,酷暑已然来临。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江浙大地热烤如炙。那真是晴空万里,天空除了那一轮比平常更大更烈的太阳,没有一丝云彩,也没有一丝风。偶尔一阵南风刮来,却也丝毫没有凉的感觉,只是从地上卷起的一股热浪,火烧火燎地扑面而来,使人顿有窒息之感。午后的阳光,太强烈了,火辣辣地炙烤着地上的一切,水泥地面都发了白光,冒了青烟。就连秧田里的水,都给蒸得暗地发出微小的声音,仿佛要沸腾了似的。杂草抵不住太阳的暴晒,叶子都卷成个细条了。林子里的小鸟,也都收起平日活奔乱跳的劲头,懒洋洋地趴在树杈上,树荫下。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绝不是幸运的事。此时的太阳已绝非“太阳公公”那么和蔼可亲,却像极了爸爸那大大的巴掌,火辣辣的。一旦出门,伺候你的,除了那火辣辣的烫,少不了全方位的立体的热气的包围。很抱歉,咱也不是馒头,没尝过蒸笼的味道——又或许,其实我们早就尝过了,就在每年夏天。
    待在家里的感觉也好不到哪里去。酷热让“心静自然凉”的说法见了鬼。端坐在家的结果也是汗流浃背,真有把家改成水帘洞的冲动。当然要感谢现代科技,空调的诞生让扇子成了过去式。摇动扇子也成了一种难以负担的劳动,难怪说所有的发明旨在让人更懒惰。
    虽然温室效应越来越有成为现实的趋势,但若把责任全推给二氧化碳,显然是不对的。因为,炎热从来不是新鲜的事物,而是古来有之。古人显然没有吹着冷风、吃着冷饮的待遇,只能在大汗淋漓中吟点酸诗聊以自慰。“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中午的你如果出去吹吹风,必然会找到南朝萧纲所言“汗似铄”、“风如汤”的感觉。而对于三伏天的热浪,宋朝戴复古的形容则是“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好一座熊熊燃烧的炭火窑;把炎热的夏天比作窑炉的绝不止老戴一人,唐朝诗人王毂也曾感叹“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可怜烘炉中蒸烤的芸芸众生啊!“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故而,三伏烈日下,无法忍受的绝非只有人类,我们的诗人们也充分发挥了“将心比心”、“将热比热”的跨族类的同情,“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梅尧臣笔下,禽兽也想剥了自身的皮毛,其热如何可想而知!
   如此难耐之三伏,如此难熬之酷暑。怪不得秋风乍起,秋意微露之时,古人便大发感慨“天凉好个秋!”好吧好吧,辛弃疾词本意并非如此,也请容许我断章取义一回,看在窗外似火骄阳的份上。
 
                       张熠娜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