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在左,起子在右
“叮咚!”左手拿起螺丝,右手握着起子,“咔吱”……我新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已经忘记有多少人带着惊讶不解的眼神问我:“你们这行也有女的?”有的病人、家属更是带着无比同情的语气说:“做个女人怎么也修东西?找点其他工作不是更好啊?!”
时光如梭,岁月如剪,转眼间我在县人民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岗位上已工作了6个年头,与我所就读的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看似毫不相干,一个是如此“粗俗”、实际、“浅薄”似乎还有点低廉的工作角色,另一个是有着优雅、抽象、资深并富含高科技成分的专业名字。
我想说这个专业其实很有前途的,专业性很强且不可少。如,省城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还有国家级实验室在做科研呢,更不要说解放军301医院了。想归想,现实中在我们县级基层医院,我们也只能是左手螺丝右手起子修呀修.......而且修的不单是医疗设备,有些后勤基础设施也归设备科修。的确,干维修在人们的眼中是不咋地。只有等到东西坏了,然后又被修好了的时候才会觉得维修是存在的,维修人员是有价值的。
记得6年前刚毕业那会,我在大学里哪见过泵啊、大功率的电机这类轰隆隆发大声音的东西,那时胆子小,站在机器旁边心一阵一阵的寒颤,空气开关那么大声的“咔嚓、咔嚓”弹开吸合、继而是水泵类电机大声的“咕咕”转,我的手在颤抖,不敢伸过去。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血透室,四五台血透机,尤其是那套水处理,经常出故障,狭窄的空间,水泵的声音显得特别刺耳,地上都是水,电线也都是躺在地上的,当时那里是我最怕去的地方,漏电怎么办?遇到危险怎么办?至今我也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最终战胜了这种恐惧,在设备分工包干的时候,我选择了血透室等相对难度大的科室。科长考虑到我刚毕业经验不足,建议我适当选择技术要求不高的科室,我觉得有压力才有动力,如果没有动手维修的机会,看再多资料也提高不了技术,最终科长同意了我的想法。我的倔强选择给了我无数不定时加班的机会。血透机维护的时候得等病人下机,维修的时候病人眼巴巴地在旁等着用,医护人员在一旁无比期待地跟我说:“**,你得让我们的机器好用......”在我看来更令人揪心的是水处理的故障,那承载着15台血透机的反渗水供应,一旦故障,所有机器都得停。
两年前的一个雪夜,水机控制箱的交流接触器频繁地噼里啪啦响后,终于勉强做完最后一个病人。控制箱制作精细、布线紧密,一步一步地查着,换了试,时间悄悄得走到了午夜12点,每个可疑的部件都在一一检测着,突然食指一阵剧痛,不小心碰到线卡里的电线触头了,指面被电击了一个绿豆大的洞,烧黑了。再过6个小时,病人就会过来等待上机了,如果不修好明天将怎么办?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打电话给同事看看能否过来一起修修,有着强烈责任心的同事也很快赶到,终于在2小时后发现了终结所在——纯水泵电线轻微脱皮,短路所致。万般幸运的是电机没被烧坏,重新拉线开机运行一段时间,后工作稳定,当我们收工时才发现已经是凌晨3点半了。锁好门出来,鹅毛般的大雪纷飞,积雪已经很厚映得道路格外亮堂,那时的心情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很少有的舒畅和惬意。
血透室的医护人员经常说:“我们马上就要有20台机器了,有规定说20台机器就可以配专职的工程师,以后你就到我们这边来专门搞血透机维修。”我当然愿意,可是现实呢?医院这么多科室这么多设备,而且每年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采购金额,设备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我们却只有4位维修人员,每个人现在分到了6-7个科室,往往是手头的活还没干完,报修电话已经接了数个,只能是根据轻重缓急来安排,幸好我们的医护人员都能体谅。
现在,伴随着设备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日常工作中除了维修,我们增添了许多质量控制相关工作,如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安全性能检测等,质量控制不单是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更是保障设备的有效运行,自去年开始,市质控小组年底都会组织专家对医院的设备质量控制工作进行严格检查。
尽管工作量如发条越拧越紧,尽管责任如担子越来越重,我们还是左手螺丝右手起子,静静地守护在医疗设备旁边,与高名声、高收入无缘,简简单单地工作着,也快乐着。
王娇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