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行之一

时间:2012-09-06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一)
    黄山之行,始于阳春四月的某个周末。说实话,身处平凡的岗位,虽不是日理万机,却也颇为繁忙,周末出游,也算是忙里偷闲。所幸黄山离浙江不算太远,虽不是推门可见,却也是比邻而居。于是,趁着周末,收拾好心情,黄山之行足下始。
    如此一来,起个大早在所难免。当然,对于我这种早睡早起的人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就这样,周六清晨,我们便启程了。食品、衣物、相机,还有一些居家旅行必备良药,自是不可缺少,一样也不能少,统统装进了不大的背包。有人的地方肯定是热闹的,更何况车上的还都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一个善于将热闹演绎成吵闹的民族中的数员--那个热闹场景只需你闭上明亮的双眸,开启记忆的闸门,让时空穿越至某个食堂、某个商场,或某条大街,自然明了。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
    就这样,欢声笑语中,车儿载着人儿,一路向西,疾驰而去。而我,早已双目紧闭,做东倒西歪状,见我的周公去了。
迷迷糊糊中,耳中传来导游甜美的声音,才知已身处安徽境内。出省啦,虽没有出国那么轰轰烈烈,至少也是一种突破。这么一想,睡意竟然烟消云散。人,还是清醒点好哇!
    人清醒的时候,能长知识。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这不,导游说上了。我向来好学,自然得竖起耳朵听个分明。原话呢,虽然不才年岁不大,无奈记忆衰退的力度过猛,总归是记不住了。截至今日,只记得大约介绍的是黄山市的命名,徽商的历史,徽文化的辉煌,以及现当代著名的徽州人,听完后不由叹为观止。张小泉、曹素功、胡雪岩,一个个大商人;胡庆余堂、王致和、胡玉美,一家家老字号;朱熹、戴震、胡适,一位位大学者,徽文化过去的辉煌可想而知。过去总归是归去了,就像我们老是说“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了不起”,只不过是对现时状况的落魄之感,聊以自慰一样。彼时的徽商,如今的浙商;彼时的徽州,如今的安徽,真如老人所言,“江山轮流做,今天到我家”。辉煌之后再无辉煌,或许,这是世间万事万物无法逃避的现实。
(二)
    第一天的行程并没有安排上黄山,而是去了一个具有浓郁徽派分格的古村落——呈坎。这在后来成为了我们疲惫不堪的主要原因,当然,此是后话,暂且不表。呈坎,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按《易经》中“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理论选址布局的千年古村,被理学大师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听了导游的介绍,向往之心油然而生。旅游旅游,全凭导游,此言非虚!
    青砖黛瓦、高墙小窗,徽派建筑的典型外观,在我们下车的那一刻完整地呈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眼前。呈坎,到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村前那一汪池塘,水不甚清,却静,偶尔泛起的涟漪也只是徐徐漾开,绝不唐突。此时,尚是春日,未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时,池中仅有几茎水草,别无它物。因此,池上两座石桥,桥上几尊石墩自然成了焦点,大家拍照留念,忙得不亦乐乎。
    拍照归拍照,路还是要向前走的,不然导游可就先走了,这绝对不是好玩的事情。因为呈坎村虽不大,却是结构复杂。呈坎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高官、巨贾,因此,富宅星罗,大院棋布,历来是强盗强人垂涎之地。在本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也就是说当时在徽州这一带,男的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学经商,或读书入仕,家里尽是妇儒、小孩。故而,呈坎先祖在规划村落布局的时候,非常注重防盗,采用了八卦的形式,且建筑结构雷同(有意雷同,绝非巧合),直叫人晕头转向,若无高人(导游)引路,出去绝非易事。
    于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一路笑,呈坎古貌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两边高墙下,蜿蜒着狭窄的石铺小路,路旁往往有一线泉水流过。水傍着墙,路依着水,别有一番滋味。入村不多久,一座拱门过后,池边一树桃花正迎春绽放。“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灿烂的春光自然是迷人的,迷人的风景自然值得珍藏,于是,大家都把自己摆在了桃花的跟前,各种造型,各种姿势,不变的是满脸的笑意,映衬着夭夭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一点没错。
    民居、祠堂、牌坊,历来誉为“徽州古建三绝”。燕翼堂,就是民居的典型代表。近600年历史的燕翼堂,为“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祖屋,该宅两进三层,气势恢宏,是中国古代罕见的“高楼大厦”。 迈过高高的门槛,映入眼帘的是前厅古朴的摆设。正中一张八仙桌,两侧各一把花梨木的太师椅,桌后木墙悬挂古画两幅,显得古朴典雅,典型的徽派风格。中国人向来不生分,到哪里都整得跟自己家似的,到哪里都要刻上个“某某到此一游”。于是,一大堆人扰了古宅宁静不说,太师椅上,坐上了人;门柱上,倚着个人。怎一个热闹?
    从前厅到内进,顿有进入四角井底之感。两面高墙,另两面是木结构三层高楼,上面一扇扇中式木窗或开,或闭,或半掩。徽州的高楼深宅,采光主要靠天井,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燕翼堂的建筑布局,显然验证了这种说法。(心语留痕)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