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行之二

时间:2012-09-07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三)
    最能代表呈坎建筑的,应该还是罗氏宗祠。罗姓是呈坎第一大姓,罗氏宗祠也是最大的祠堂,号称“民间故宫第一祠” ,一共有四进四院,一进比一进高,寓示着一步比一步高,层层上升。它的气势从进门就可见一斑,长长的照壁,是一面呈弯弓弧形的砖墙。它所面对的是祠堂的第一进大门——棂星门,六座石柱夹着五扇四开的木门,气势非凡。棂星门的后面是由7个开间构成的仪门,正门上门神年画斑斑驳驳,两侧各有一扇边门,门槛高高。正门上方高悬“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的匾额,是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的手迹。仪门后是一个大的四合院,据说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庭院正中是石铺甬道,两侧花圃后的单层建筑,人称两庑,左右对称。宗祠的第三进是享堂,正面是22扇高大的木格子门,梁架重叠,接缝紧密。明代著名书法大师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巨型匾额高高悬挂在照壁正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四根巨大的柱子,两人方能合抱的柱子本就让人惊讶。更何况,导游介绍,这是金丝楠木,只在太和殿、承德避暑山庄、十三陵、呈坎和安徽合肥包公祠五处使用,极其珍贵,每根估价3亿。一行人眼珠子都掉下来了,争相与之合影,堪比亲爹。哎,孔方兄的力量无穷!
    最好的往往要留到最好,享堂后面的宝纶阁,才是整个建筑精华之所在,它对于呈坎的重要性,就相当于灵魂之于身体。如果说享堂胜在宏大,那么宝纶阁宏伟中又不乏精致;如果说享堂赢在庄严,那么宝纶阁庄严中又带有灵动。据导游介绍,宝纶阁相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深得明神宗充信得官员罗应鹤主持修建。他在这里供俸圣旨与收藏御赐珍品,“宝纶阁”因此得名。
    宝纶阁是一座两层建筑,高高在上。从天井沿石阶拾级而上,进入大厅。台阶上十根面向内凹成弧形的石柱屹立前沿,把宝纶阁分为了九个开间,其后数十根圆柱依次排列,上架纵横交错的月梁。两端是椭圆形梁托,梁托上的雕刻精致细腻,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那荷花托木雕,你能清晰得看到,荷花在池水中荡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鸟翔蓝天,鱼潜水底,鸭戏碧波,还有蛙跃荷塘,鸳鸯交颈,整个荷群画面描绘得生动逼真,妙趣横生……
    这个足足花了70年才建起的族祠,的确值得罗氏人骄傲。然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一切,除了这容颜稍变的宝纶阁,除了这略显沧桑的呈坎古镇,罗氏的辉煌早已随着历史的年轮随风消逝。“前程往事成云烟,消失在你我面前”,历史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四)
   呈坎的行程并没有持续太久。大家嘻嘻哈哈,走马观花,不多时已至村尾,又开始了车轱辘上颠簸的时光。怪不得有许多人说,旅游其实就是用来体验交通工具的,用来为石油化工行业作贡献的,一点都不假。
   第一天的行程异常宽松,以至于我们还有时间去了一家茶行——谢裕大茶行。去茶乡旅行总要去茶行的,就像去杭州总会去品龙井,去福建总会去品乌龙。百年谢裕大,作为曾经的徽州六大茶庄之首,它记载了一代徽商的传奇历程,更见证了黄山毛峰的名动全国。对于一个品茗者来说,或许来黄山不品毛峰,是一件憾事。但我是一个俗人,茶中妙境我是无法体味的。去茶行,无非是跟着旅行团,不去怕落了单,没有办法,才附庸风雅。
    与之前去过的茶行不同,谢裕大茶行首先让我们领略的,是它的历史。一楼展厅呈环形,绕厅一周,百年茶行的兴衰一目了然。在外经商的歙县人氏谢正安,因太平天国战乱,家业破落,遂带领家人回到老家漕溪,租山开垦,种粮兴茶度日。光绪年间,徽商开始复苏,不甘寂寞的谢正安利用在外收茶加工经营积累起来的经验,独自在漕溪收茶,研制出“黄山毛峰”,并运往安徽各地以及上海销售。由于谢正安家地处黄山脚下,所产茶叶质好味淳,市场一时供不应求。于是,谢正安趁热打铁,在上海等地创办“谢裕大茶行”。从此,“谢裕大”之名远播。
    环游展厅,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谢裕大的历史,而是那些古老的劳动工具。竹制的扁担,竹制的斗笠,竹制的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之说一点没错。看着这些用竹子做成的器具,不由得想起一片记忆中的竹海。那是好高的山,从我家出发得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越过好几座山冈。我每年都得重复这个旅程,越过几座山冈,走上几个小时,到那座高高的山上去,因为那是我外婆的家。外婆家位于山腰的一个山坳里,是一个极小极小的小山村,只有几户人家。小山村背靠着的是山,面对着的还是山。山上的树很多,竹子更多。站在房前空地上,举头四望,哪儿都是绿色,哪儿都有翠竹。竹子总是一大片一大片地长在一起,一长就是一道岭,一长就是一条沟。于是,满山遍野的,翠竹丛生;铺天盖地的,玉管林立。每当山风骤起,满山满野的竹子高低起伏,茫茫竹海波浪翻滚,并有阵阵竹涛声相伴,蔚为壮观。
    山村的每一个人都是竹制品的好手,甚至连小孩都有能力一显身手。大人们做着竹篮,编着竹筐的时候,小孩子们就拿一些边角料,做一些自己喜欢的玩意——水箭筒是最常见的,可别小看了这“土制水枪”,它的威力可不是一般塑料制品能比拟的。外婆编的竹篮最好,小巧轻便,收拾得极其光整,一点毛糙也没有。记得那个时候,我家所有的篮子、椅子都是外婆或是舅舅们做的。用得踏实,坐着舒心。可惜,“昔人已乘黄鹤去”,外婆走了,舅舅们也相继从山上下来,我也就好久没再去了。小山村荒芜了,据说只剩下了一户人家常年与苍松翠竹、断壁残垣相伴。(心语留痕)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