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乡村

时间:2012-12-28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慈孝征文三等奖作品
   
    我的家乡是个江南小山村,是徐姓大家族的聚居地。由来民风淳朴,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慈孝传家。而今,仙乡大地遍吹慈孝之风,各种动人事迹感人肺腑,我儿时的关于慈孝的故事如潮水般涌来……
    夜深露重,钩月西斜,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又在半间里磨着豆腐。不一会,父亲也轻手轻脚的起床帮着生火做饭,天亮前他要赶到深山冷岙去砍柴和采藤以贴补家用,有时为多采些藤,他时常借宿在猎户或荒山野岭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中时,父母都已出门为生计奔波着。那时奶奶体弱多病,二叔和三叔在外工作,小叔和小姑还在上学,父母已有了两个姐姐,家庭生活的重担都压在身为长子长媳的父母身上。识文断字并写得一手好字的父亲为此放弃舒适的工作,回乡务农。
    解放后父亲担任生产队长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那物质匮乏的贫穷年代,为了多产粮食不至于村民饿肚子,天蒙蒙亮,父亲总是第一个起床吹哨催促大家做早饭和上工,晚上也总是父亲最后一个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尽管自己家里缺少口粮,青黄不接时常要向邻居赊米,但对于村中的孤寡老人和断炊人家,父亲想方设法优先关照他们。父亲当生产队长最自豪的一件事是三年困难时期,村里没有饿坏一个人。十六岁的年轻的母亲一嫁过来就操持着大家庭的家务。“百善孝为先”,奶奶起初并不待见心灵手巧的母亲,善良的母亲一如既往地尽着做儿媳的本份和孝道,尤其在奶奶病重期间,母亲宁可家里吃糠咽菜,也要把好吃和好喝的端给奶奶吃。奶奶感动地对母亲说:我有四个儿媳和一女,临了还是你对我最孝顺,以后重重有赏,重重有赏。母亲希望奶奶的病能好起来,哪里是贪图什么身外之物呢?母亲常常教导我们说,不管别人是富贵还是贫穷,都要以善心来对待人,你帮助了别人,自己也得到了快乐。并且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父母还是坚持让姐姐哥哥们上了初中,还让好学的我读上了中专。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下,我们品性纯良,友善他人,传承着徐家的慈孝家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父母携手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已至髦耋之年,由家在附近的三姐照料生活,安享着幸福的晚年。一有空我们其他兄妹就回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聊聊天,尽尽孝道。
    慈孝之举在家乡蔚然成风,隔壁堂叔堂婶双双瘫痪在床,堂兄白天忙于农活,请人照顾,晚上就在父母床前支一张小床,随时起床照料。嫁到邻村的堂姐数十年对高位截瘫的丈夫不离不弃,含辛茹苦抚育一双儿女长大成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我有记忆起,村里从未发生一起因赡养发生纠纷。老人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儿童是幼有所育、幼有所长。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家乡是一个新时代的最美的慈孝乡村。
                                                                                  门诊部 徐爱聪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