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二老
慈孝征文二等奖作品
记得儿子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回来跟我说老师教的一句俗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然后又说了句“照这个意思,我家有爷爷奶奶两位老人,就应该是拥有二个宝了,看来咱家真是幸福啊。”
是啊,想想跟两位老人一起生活的时光,虽说偶有观念上的冲突,但还是感觉由衷的幸福。
时光如梭,从我结婚到儿子今年12岁,掐指算来与两位老人住在一起已有13个年头了。这期间,两位老人从步履从容到如今步履蹒跚,日复一日地做家务,把晚年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下一辈身上,投入到我们这个小家庭中。
婆婆是一位退休老师,又出身于地主家庭,以前对做家务极其感冒,但对琴棋书画很是喜欢并乐在其中。随着我儿子的降生,老人很坚定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慢慢学习,很是执着。戴着老花镜给我儿子织毛线袜、毛衣,做纯棉衣服。虽然这些东西没有工厂批量做的好,但饱含着老人对孙辈的浓浓爱意,我都欣然接受,难得儿子也不嫌粗糙。那时儿子还小,跟他姑妈们说这是奶奶做给我穿的,你们还轮不到呢。听了这话,婆婆心里犹如阳春三月一片暖洋洋的。逢人便说孙子怎样讨人喜欢,从不嫌弃她老人家等。因为教了一辈了的书,所以做事一向认真,每天早上总要检查我儿子的衣服穿暖和了没有,一开始我都很难接受,别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后妈呢!慢慢地也就习惯了,这只是老辈人对孙辈关怀的一种方式。
老一辈人都比较节俭,所以平常吃饭时我们都会选些易烂的肉、营养丰富的菜给他们吃,而他们总是很客气的一推再推,慢慢地儿子也学会照顾两位老人了。有一次我出差不在家,家里就两位老人和我儿子,据婆婆说那天中午吃面条,婆婆几乎把肉片和鸡蛋都盛给了我儿子,自已那一碗基本只是青菜面条,因为忙于其它的事就搁着没有吃。等她忙完回来发现自已那碗面上有不少的肉片,一问才知道是我儿子分给她老人家的。后来我问儿子为啥要给奶奶留着,儿子不以为然地说:“有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再说奶奶年纪大了还要照顾我,当然要补充营养,你不会连这个都不懂吧?”虽然被儿子抢白一顿,但内心真是开心到极点了,儿子真是懂事了,知道分享、知道关爱家人,以后也就会关心朋友、关爱别人的。
有句俗语说得好:上代待下代一丈,下代待上代一尺。也说明上辈对下辈的付出是何等的多,下辈只要稍许对老人多点真心、多些关怀,老人便会心满意足。真的,老人根本不奢求在物质上获得多大的享受,他们在乎的是下一辈人心中是否有他们罢了,如此而已。
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最纠结的是对我儿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的分歧。正因为婆婆教了一辈子的书,所以有时难免会将她的想法强加于我们。一开始我很是抵触,甚至有段时间弄得大家都不开心,让我很是苦恼。后来在与朋友的倾诉中猛然醒悟只是因为他们对孙辈的爱之切才导致这种亲情的过度强加与介入,我又何必当面不满斤斤计较呢。所以在以来的日子里,当婆婆提出一些教育孩子的意见时,我都很高兴地接受,当认为有不妥的地方我会找时间跟她沟通,她也都能接受。如此一来,大家心里没有隔阂,家庭气氛也好了,心情自然愉快。
公公都八十多的人了,还是闲不住,在家门前开了块菜地,种上时节蔬菜瓜果,既方便又绿色,这不是人人都能享到的待遇哦。为了培养儿子的责任心,公公还别出心裁地想了个办法,将门前的菜地分成五小块落实到家里每个人,看谁的菜成长的最好。这大大地调动了我儿子的积极性,下午放学回来,经常上自己的自留地去看看菜,拿个镊子去捉虫子,用小锄头挖草,自然看电视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了。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两位老人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都不同程度地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公公更是体内上了五个支架。公公一到冬天,血循环不畅,稍有冷风吹,便手脚青紫,气都喘不过来,几乎都成了医院的常客。我们尽自己所能照料好老人日常生活,多一声问候,多一点笑容,始终牢记老人们最惧怕的“色难看”这一古语。
其实生活就是日常锁碎的组合,日复一日,多代人住在一起完全没有嗑碰那也不太可能。有分歧不可怕,只有上慈下孝,心中多为对方考虑,多沟通,相互理解,这种和谐的生活才是可持续的,才是有滋味的,才是幸福的。
几千年前的孔孟儒学就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孝能教会我们耐心和善良,教会我们为别人思考,细心去照顾身边的人,从而更好地工作,学习,生活。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我认为同样适用,只有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家庭拔出和谐的音符,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大家庭。借用一句网络语言:元芳,你怎么看呢?
检验科 周玉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