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给我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
今年31岁的陈春连在一年前还是一个幸福的小女人,有能干的老公和可爱的女儿。
平凡而幸福的日子,却在2012年戛然而止。在北京打工的陈春连因感到身体不适上医院求诊,不曾想检查的结果是年轻的她患上了被大家称为“第二癌症”的尿毒症。从此,这个刚刚起步的小家庭走上了与命运、病痛咬牙抗争而又节节败退的道路。
病情的恶化,开销的加大,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只插着根临时透析管的陈春连赶回老家仙居,希望减少点日常生活开销,尽量省下一点钱让妻子可以多做一次血透,“入院时她的情况非常危急,临时管已感染,出现心脏、呼吸功能衰竭、气胸等症状。”县人民医院血透中心主诊医生张月珍告诉记者,陈春连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其丈夫每个月的微薄收入来维持,扣除昂贵的血透费用,则所剩无几。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陈春连出现严重的贫血,一米六身高的她,体重只有31公斤,蜡黄的脸,就像一个“纸片人”。在住院期间,因身体虚弱,陈春连透析后还多次出现了发热和肺部感染等症状。
“病魔”和“金钱”这两座大山压得这个小家庭喘不过气来,让原本就老实巴交的夫妻俩更加的沉默寡言。当陈春连的丈夫被医生、护士追问为何不送妻子到医院透析时,他沉默了好久才挤出了4个心酸的字眼:“没钱治病”。记者了解到,以陈春连的情况,一星期需要做3次透析,但实际上她是能拖就拖、能省则省,都是在病情特别严重的时候才会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或是她自己跌跌撞撞的走进医院血透室,每当那时,她几乎都是喘不上气了,只能坐着,张着嘴呼气。
人皆有恻隐之心,医生护士和血透室里的肾友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100、200、500元,一盒药、二盒药……大家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捐钱或捐药来维系着这个脆弱可怜的生命。陈春连60多岁的老母亲和家庭原本就很困难的哥哥也会偷偷的给她塞点钱,让她买点补血的营养品。
“多亏医医生、护士和肾友们的关顾,又是捐钱送药,又是送营养品给我的,没有他们,我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非常感谢这些好人啊!”陈春连含着泪花告诉记者。日常生活中,陈春连也是极尽所能的减少开销,为了节省坐黄包车的钱,在做完透析之后,她每次都是徒步从医院走路到车站。“如果刚好碰到我下班的时段,不管顺不顺路我都会带她一程”血透室护士长应美芳告诉记者,大家都在尽一份力,希望能够给陈春连一点帮助、一丝温暖。
不久,在向医院反映了陈春连的实际困难等情况后,血透室为陈春连安上了长期透析管,虽然情况不是很乐观,但也在一点点的改善。
据了解,中国内地城市人群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已超过10%,40岁以上人群更高达18.7%。除了少部分人能换肾外,绝大多数患者只有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
2013年,浙江省新医改的实施,新农合补偿政策得到调整,县级医院住院30天内补70%,特别是尿毒症被纳入大病保障机制,为尿毒症透析患者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
陈春连享受到了农医保带来的福利,现在,她一个季度可以获得2400元的医疗补助,极大地减少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现在,她都很有规律的来医院透析。最近一次,我给她做了检查,她的体重上升了,贫血的症状改善了,精神好多了,生命也鲜活了多啦!”主诊医生张月珍开心地向记者讲述着陈春连的情况,每逢陈春连要做透析的时候,她的丈夫也会特地空出时间来送她上医院,结束的时候再接她回家,逐渐稳定的生活,让这个小家庭迎来了新生。
记者手记:实际上,无论患有什么样的疾病,最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人们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沮丧。患者和家属应该把心态放平,把尿毒症当作普通慢性病来看待,勇敢面对疾病,乐观迎向未来。
周玉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