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让生命产生奇迹
什么是ICU?恐怕大家的回答是:紧张和恐惧,陌生和神秘。
ICU是英文IntensiveCareUnit的缩写,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实施重症监护和治疗的场所,亦是一个让生命产生奇迹、被称之为“生死驿站”的地方。这里的医生和护士,有着比普通医护人员更多的神秘色彩,亦有着更多的艰辛。
几天前,带着几许好奇,也带着一丝恐慌,记者走进县人民医院住院部一楼的ICU病房,接近病人,了解病情,最终对ICU的功能、抢救能力、监护工作等有了初步的认知。
重燃希望之火
去年12月,9岁的李佳(化名)因车祸致全身多处外伤伴失血性休克,腹腔内出血、肝破、脾破、肺搓裂伤,枕骨骨折,颅底骨折,头、胸腹、四肢等多处软组织挫伤,经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后,转该院ICU监护治疗。ICU专家团队立即为李佳制订了科学严密的治疗方案,经过10天的精心医护后,李佳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家属将其转至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几天前,李佳的爷爷来到ICU,除了感谢ICU医护人员的救命之恩外,还带来了李佳已康复回校上课的好消息。
20世纪90年代初,危重病医学在浙江省内逐渐兴起,周边各县市医院相继成立重症监护病房(简称ICU),用严密的临床监护手段对病人实施全身的加强治疗和护理,以抢救危重病人的生命,取得较好效益。对于很多危重病人来说,如果没有ICU,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研究发现,同样是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分别在ICU和普通病房接受救治,尽管治疗手段完全相同,但由于ICU在补液、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更为迅速,其最终的病死率在39%,而外科的病死率则是70%。
仙居县人民医院ICU成立于1999年1月。15年来,ICU在规模、内涵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逐步提高,2005年、2009年连续2次评为院重点学科,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科室。
为了提高救治成功率,ICU配备了一支作风良好、技术过硬的专业医疗护理队伍。目前,全科共有医护人员42人,医师7人,主任医师2人,硕士学位1名,在读硕士1名,护士35名,护工4名,护理员1名。张晓明,现任重症监护中心主任,是心内科硕士、主任医师、院重点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一名中共党员,1994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先后在上海华山医院、浙二医院、邵逸夫医院等单位进修深造,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及危重病的抢救处理。他在院内率先开展了“床边临时起搏器”、“漂浮导管”、“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等技术,先后主持了“吸烟者细胞色素P4501A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性关系研究”、“BNP与cTnI联合检测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等多项县级科研项目。已有多篇论文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先后获得了“院十佳医生”、“台州市知识型职工标兵”、“县卫生系统5A党员”、“县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
据了解,ICU现有病床14张,实际开放20张,最多加到24张。目前承担了全县大部分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治疗工作,2013年,收治危重病患者约460人次,医占比0.57,平均住院日13.9天,业务总量已突破1500万,较好地完成了院部各项业务指标。
创造生命奇迹
74岁的张阿婆,经历了一场死里逃生的奇迹。
张阿婆基础疾病多,既往有慢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强直性脊柱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等病史。本次因反复咳嗽咳痰伴间歇发热,先后在浙一及上海肺科医院等多家上级医院治疗,但均无好转。后转到仙居县人民医院ICU。当时诊断重症肺炎,入院时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全身高度浮肿,化验指标很不理想,尾骶部大片三度压疮,家属也做好了临终的准备,只求能拖延其生命时间。“决不放弃最后一丝存活的希望。”ICU医生为张阿婆制订了详细而周密的诊疗计划,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抗炎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经过大家的全力救护,奇迹真的出现了,张阿婆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神智逐渐转清,水肿逐渐消退,压疮逐渐愈合,肺功能逐渐好转,基本的生活都能自理,接下来的目标就是拔除气管套管,下床走路,出院回家。
“这一年多来,ICU医护人员的辛苦、仔细、不怕脏,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真的太感谢了,等我姐出院后,我一定要写感谢信。”阿婆的妹妹张秀云感慨地说。
ICU的救治能力和救治设施,是展示医院医护整体水平的窗口,已成为衡量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
县人民医院ICU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良的住院环境。有24小时全天候消毒净化的洁净病房,配备有中心监护信息系统、进口呼吸机、除颤起博仪、心电图机、亚低温治疗仪、床旁持续血液净化系统(CRRT)、血流动力学监护仪、微量泵等各类先进仪器,可以满足所有危重病人的救治需求。
ICU科室科研氛围浓厚,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科研活动,先后承担多项局级、院级课题,重症医学科10大等级技术水平考核项目中,除主动脉球囊反搏 未开展,其余项目均已开展并达标。已成功救治如呼吸心跳骤停、各种休克、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创伤及多发伤、脓毒症、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急慢性心功能衰竭、急慢性呼吸衰竭、急性中毒、各种昏迷、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各种急危重症,展示其先进的医疗技术。
为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排版模式,优化整合人力资源,提高护理质量,ICU自2012年1月起实行APN排班模式,并对护士进行层级管理。护士长许伟芳说:“对于护理工作量繁重的ICU来说,APN排班模式的改革,从护理安全和护理管理的角度来说是有绝对优势的,既能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又降低了年资低的护士单独值班潜在的安全隐患。”
此外,针对ICU病种多,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频繁,仪器操作难度高,新同志多,带教时间长及没有本科统一的标准等困惑,ICU集思广益,花了近二个月的时间汇编出一本实用的《ICU护士培训手册》。手册编成后人手一本,通过自学、每周小组学习及带教、晨间提问等方式要求全面掌握,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温暖生死驿站
ICU是救治危重病患者生命的一个关键科室。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同时也是离希望最近的地方。一个又一个急危重症病人,在这里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
“ICU跟其他科室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允许家属陪护,只有医生和护士陪伴在病人身边。”护士长许伟芳告诉记者,由于ICU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使其极易受到各种病菌的侵袭。过多的人群流动会增加患者交叉感染的机会,有时甚至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的进行。但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必不可少,所以ICU病区只能采取每天晚上7:00—8:00、下午3:00---4:00两个时间段让家属探视。
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作为一名ICU的护士,不仅需要了解诊疗护理常规,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而且要有很强的亲和力,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护士细心地为19床患者洗脸梳头,为她翻身拍背、擦洗身子,保持床单干洁平整舒适。病人有大便时,护士还要第一时间予以清理,保持创面的干燥,再涂擦药膏。
ICU整个护士团队整体呈现年轻化,今年只有21岁的应巧迪是里面年龄最小的护士,不过她从19岁就进入ICU这个团队了,已经在ICU工作了两年,从最基础的护理做起,到现在熟练掌握简易呼吸器的使用以及呼吸机的使用及维护,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的使用、除颤仪、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及维护、意识状态的评估、股动静脉及桡动脉的穿刺等操作。记者发现,应巧迪那纤细的手指上已长了老茧。“为病人2至3小时翻一次身,每天擦澡、更换床单,工作量还是蛮大的。”应巧迪说,“每次翻身,体重轻的还好些,那些重量级的,难度就大了,一般都要三四名护士合力才能完成,所以,我们科室很多护士的腰多多少少都有问题。”正是因为有了护士的精心护理,那些即使是在ICU住了五六年之久的病人,也从没出现皮肤溃烂、生恶疮等现象。
谈起未来,主任张晓明表示,ICU将通过三年努力,在专科技术水平、人才培养、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达到三级乙等医院要求,把本专业打造成在台州市有一定影响力和学术地位、能辐射周边县市的重症医学基地。
作家冰心曾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这就是对ICU医护人员最好的诠释!沈芝秀
记者亲历:
3月7日,记者走进县人民医院,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亲眼目睹了ICU病房白衣天使们的工作状态。
7:40,记者穿上隔离衣、戴上口罩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ICU病房里到处都是仪器,病人身上插满了各种导管,大多数病人需要呼吸机帮助呼吸,仪器滴滴声此起彼伏。记者还发现,这里的病床不同于普通病房的摆设,且ICU监护室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病房,监护室的一侧摆放着几张特制的病床,病床对面就是医生和护士的办公平台。看到记者满脸的疑惑,监护室主任张晓明说:“这样方便我们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有突发情况也能快速做出反应。”
8:00,医生、护士交接班。交接班结束后,主任张晓明带领医生开始查房,医生金鹏拿着厚厚一叠病例本,医生沈岳松推动“移动电脑站”,以便随时翻看病人资料影像。因为进入这里的病人,大多都处于半昏迷、昏迷状态,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为零,病人最好的情况是点头和摇头,所以医生只能靠数据和专业知识来判断病情。
8:30,查房到了6床。这是个4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为车祸几天前被送到ICU。查看床头心电监护仪显示数据,观察患者浮肿的双腿和各处伤口,张晓明说:“还是再观察观察吧。”由于患者还有些发热、生命体征还不够平稳,所以暂时不能进行手术。
9:30,19床是一名退休的67岁的阿婆,4年前开始出现脑中风,遗留肢体活动障碍,在家里已躺了半年多,最近因为高烧不退,转入ICU监护治疗。常规检查各种体征后,张晓明吩咐:“那种新药效果不错,还是要继续服用。”阿婆的老伴马爷爷告诉记者,自从张主任给换了一种新药后,阿婆的手能握拳了,“真感谢这里的医生和护士,我相信我家老太婆一定会好起来的。”
10:00,结束查房。医护人员马上给15床换房间,小心翼翼地将患者身上的呼吸机、心肺监护仪、输液管路一一取下,动作麻利地将患者抬至另一间病房,再迅速接通输氧、输液及监护设备。
10∶30,护士方微微安排一名患者转科室。因为患者不可能长住ICU,病情稳定后,转回相应科室继续治疗。
11∶00:各个病房的护士在病床间来回穿梭,观察每个病人床边监护仪器上显示的生命体征,或给病人换输液瓶,或给病人擦洗换药、吸痰……为每位危急重病人的观察、记录、治疗、翻身、拍背、吸痰及吃喝拉撒等生活料理。
11:30:记者来到张晓明的办公室了解情况。“因为床位紧张,能腾的房间都用作病房了。”说是办公室,其实是一个不足4个平方米的小房间,由原来的一间杂物室收拾出来的,只有一张桌子,桌上放着办公电脑,两把椅子以及一个堆满专业书籍书架。
监护中央站

主任张晓明(左一)查房
开展床边血液净化治疗技术

给病人做护理

认真记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