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高温下,生命的守护者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天气最为炎热的时候,同时也是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最忙碌的时候。中暑、“空调病”、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外伤等患者激增,每天上午,各个门诊诊室都人满为患。病房拥挤、病床紧缺,医护人员十分忙碌,只能上班早点再早点,下班晚点再晚点。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坚守,他们毅然决然地奋斗在医疗战线上,是医护精神最佳的佐证。
据统计,到7月31日为止,县人民医院门急诊人次已经达到65755人,比去年同期多了4517人次;7月份手术人次803人,比6月份699人多了104人次;出院人次2316人,比6月份增加了近200人次;床位使用率98.25%,比6月份增加了5%……
“累得回到家就想躺下”
8月3日,全院14台手术,骨科9台;
7月13日,全院16台手术,骨科12台;
7月1日,全院18台手术,骨科10台
……
不管哪一天,骨科的手术量都达到全院手术的一半以上。“这还只是择期手术,不包括急诊手术。”骨科主任杨国栋介绍道。
入夏以来,骨科的日门诊量大幅上升。不含急诊,每天的门诊量至少达到150人次。“但最辛苦的还是值班医生,之前下半夜他们可以稍微轻松点休息下,但现在往往都是通宵。”杨国栋说。据了解,入夏以来,骨科每天夜里急诊人数平均达15人次。8月2日晚上,骨科急诊就诊量达20多个,他们大多为外伤、车祸,特别是神经肌腱损伤、骨折出血。目前,全科88张床位早已满员。
为何高温天气下患者如此之多?杨国栋解释:“在三班制工厂上班的员工轮到晚上下班时往往都是夜里1点,因为疲劳他们开车就会打瞌睡,这样很容易发生车祸。还有,现在放暑假,很多学生夜里在外面玩,事故、打架概率上升。因为炎热,最为明显的是,电瓶车导致的车祸次数也增多了。”
8月3日下午5点,快到下班时间,骨科医生办公室还是非常忙,主治医师应良刚刚做完4台手术,正在电脑前写手术记录。
在写记录的间隙,应良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一天:早上7点半到办公室,在和值班医生交接班后去病房查房。从8点半开始一直在手术室做手术,直到下午3点半,连续4台手术中间不停歇,除了5分钟的吃午饭时间外。3点半开始,坐在办公室写手术记录,中间还有患者家属过来咨询病情以及治疗措施。
“每天下班回家,别的什么都不想干,就是想躺在床上休息,如果病人情况不乐观或者记录还没做好,我们又要赶回来加班。”虽然累,应良还是耐心地介绍。
然而,对于这样忙碌的一天,应良早已习惯。一个星期里有5天是这样的情况,如果安排到值班,那更辛苦,从早上7点半开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半。“按理论是这样讲,但一般我们都是在第二天中午或者下午才下班的,只有把病房的事处理好了才能放心啊。”应良感慨道。
除了骨科,其他科室也都奋战在“高温”一线。每年暑假,泌尿外科都会住进来不少的小男孩,年龄从5到11岁不等。“因为夏天比较方便,这个月,我们已经做了200例少儿包皮手术。”泌尿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吴立慧介绍说,“如果不及时手术,会影响发育,最佳的手术时间为8—11岁。此外,尿路感染的患者也很多。因为夏天气温高,身体水分蒸发快,又没有及时补充水量,尿路很容易感染,每天100例左右的病例中,尿路感染患者占了较大比例。”
“我们的早晨特别早,我们的夜晚特别晚”
夏日的早晨醒得特别早,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徐海波早早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早上7点不到,其他医护人员还在家里吃早饭时,徐海波已经坐在办公室,和头一天的值班医生交接,了解前一天病人是否有变化以及最新的化验情况等。
消毒、穿白大褂、带口罩、手套、戴听筒,拿上记录本……7时30分,交接班后,徐海波开始在病房忙活了。
“昨天情况怎么样?咳嗽有好转吗……”来到自己所负责的病房,徐海波细细向患者、家属询问昨天及夜里的情况,并一一查看化验单、检查报告单、前一天的病历,用听诊器听下病人肺部的呼吸情况,嘱咐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个床位好了就急忙走到下一个床位,询问、检查、嘱咐……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往往,徐海波走完自己负责的20个病人后,就已经9点了。
查房一完毕,徐海波立即回到办公室开医嘱。如果有病人入院,还要写病程记录。“现在夏天忙,只有早点来,开好医嘱,护士才能开展上午的工作。”徐海波讲道。
每年的7月份、8月份,是天气最为炎热的时候,同时也是感染科最忙的时候。“天气炎热,急性毛病多发,发热、腹泻、虫咬性的发热病人尤其居多,原本较为空闲的床位现在每天都有病人入住,床位非常紧张。”到了下午5点半下班时间,忙碌了一天的徐海波还在写病程记录。
“夏天病人多,病情急,值班医生责任也大。其实白天还好,晚上有时就会很累了。”说起前几天值夜班的情况,徐海波感叹道:“到凌晨三四点钟才睡了两个小时。”
14床的患者顾某患有恙虫病,夜里9点多,前两天还腹泻的顾某突然开始腹痛,腹透检查显示没事,血化验正常,排查急性病后,23点对顾某进行灌肠,疼痛有所缓解,下半夜肚子又痛起来,再次进行灌肠,直到第二天吃了导泄剂之后才好转。
“我们的早晨特别早,我们的夜晚特别晚。”徐海波说。
“中午12点半下班是常事”
下午15点30分左右,本应该较为“冷清”的检验科却也是人头攒动。窗口等待验血的,坐在长凳上等待检验结果的,连走廊上也挤满了人。
检验师王相华此时正在机器前检验标本,今天,他已经做了近百个标本。试管、试剂、显微镜、生化仪器……一天当中,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这些东西了。在检验科20多年的王相华介绍说,相比往年,今年搬进新院区是最忙的。
每天7点上班是惯例,每天中午延迟到12点半下班也是常有的事。一天400-500的标本量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做得完,标本数比冬季多了一倍。
“叮咚”,铃声又响了,刚刚小睡了一会儿的王相华又要起床打起精神,为新送来的标本化验。为了保质保量,科室24小时都有人坚守岗位。就生化而言,上半夜一般会有三十几个病人,下半夜会有10多个病人送来检验。
“就算有几个实习生帮忙,这样的工作量对医务人员来说还是略显吃力。”王相华感慨道。
同样作为医技科室,位于门诊二楼的心脑电科座位上座无虚席,屏幕显示还有20个患者等待检查。由于患者做心脑电图花费的时间比较久,服务台的护士会时不时地起身安抚等得越来越焦急的病人。而服务台的电话不断响起,只身一人的护士应接不暇。
推开动态脑电图室,脑电生理师杨华萍正坐在电脑面前,记录患者的脑电频率。“放轻松,眼睛睁开……”在脑电图检查岗位上已经待了三十几年,明年就要退休的杨华萍说:“我已经连续坐了两三个小时了,不过这还好,最难忘的是前些天遇到的一件事却让我有些后怕。”
原来,一位高温患者的父亲,由于在候诊室等待过久,加上天气的燥热,促使其情绪急躁开始骂人,甚至做出不文明行为。“今年夏天特别热,患者也多,他们不仅身体易生病,情绪也易‘发烧’。我们希望病人也能理解我们的难处。”杨华萍说道。
原来,一位高温患者的父亲,由于在候诊室等待过久,加上天气的燥热,促使其情绪急躁开始骂人,甚至做出不文明行为。“今年夏天特别热,患者也多,他们不仅身体易生病,情绪也易‘发烧’。我们希望病人也能理解我们的难处。”杨华萍说道。
“忙得团团转是我们的常态”
通常的下午五点半,正是大家下班准备回家的时间,但对于此时急诊室的护士和医生来说,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正在打响。
这边,一个呼吸衰竭的危重病人需要紧急处理;那边,救护车疾驰而来,一位阿姨因为车祸受伤需要抢救;病床旁,病人家属呼叫护士,病人反应有异常……短短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就看到了两辆急救车和一个危重病人。
“别看今天这么忙,其实对比前些高温日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忙得团团转是我们的常态。”急诊室副护士长王丹旻边做记录边说。
入夏以来,因为天气热,中暑、高热、血压高、呼吸困难的情况容易突发,急诊室比平常时间更加忙碌,中暑最多的一天有10多个,每天发烧的患者都有6-7个。“记得有天晚上,我在做预检分诊,检查病人病情,判断是否需要急诊,从17点30分到零点30分,内科转来的有70多个,外科有40多个,儿科的有80多个,其他科室也有,我们四个值班护士根本忙不过来。”王丹旻介绍道。
“呜呜呜”,夜里九点,救护车长鸣,急诊室又送来了一个病人,该病人全身流汗,衣服已经湿透,手在不断地抽搐,吊瓶、抽血送检……王丹旻和其他护士又进入了紧张的抢救阶段。经检查,该患者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一直在高温的烤鸭房里工作,没有及时补水,身体出现异常时也没有及时就诊。
刚刚结束抢救工作,另一边1床患者出现心跳停止,外面又送进来一个喝农药的妇女,“真恨不得自己有十双手,十张嘴巴,抢救工作真的很忙。”王丹旻说。
患者一个个进急症室,无数的情绪也在一间间急诊室里发酵。王丹旻说:“我们太忙了,一心投入工作,根本没空管情绪,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危重的病人早点得到抢救,病人以及家属对我们也十分理解,这是最欣慰的。”
除了急诊科、骨科、感染科、检验科,记者还走访了内科、儿科、产科病房,输液大厅,B超室等,发现各个科室都是同样的忙碌。这个夏季,他们白色的身影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汗水,热情依旧...... 梦瑶 焕健 子瑾 依珺 文/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