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让穿刺“针针见血”

时间:2015-08-17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我院在今年2月底引进了PICC技术,至今已成功穿刺40余例,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指经外周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上腔静脉中下1/3处。PICC技术可应用于外科的静脉输液、输血、化疗等,内科的长期卧床、营养不良需要静脉输液的病人等。
    五东病区护士长周丽娜告诉笔者,没引进PICC之前,一直采用传统的盲穿,即从可视的肘部关节静脉进行穿刺,置入导管进入到上腔静脉,盲穿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仅限于血管条件好的病人,对于血管不清晰的病患穿刺难度比较大。其次,肘部关节活动多,导管会随着动作进进出出,增加了感染机会,增大了导管扭曲、破碎的可能性。再者,盲穿对于穿刺者的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因为管子昂贵,穿刺的针也是一次性的,这就要求穿刺者必须“一针见血”。过去几年,盲穿每年的成功率不是很高。
   “现在,引入PICC技术,在B超介入下进行穿刺,PICC的各种优势都凸显出来了。”周丽娜说,“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避免了反复穿刺。对于血管条件差的病患来说,穿刺痛苦大大降低,特别是无法进食、年纪大、血管差的病患。PICC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保护了患者的外周静脉,降低了医疗风险。PICC在上臂进行穿刺,导管容易固定,稳定性好,降低了感染机率,不会影响患者穿刺内侧手臂的正常活动。此外,导管可以在人体内最长放置一年,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可以回家自行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
    应用PICC技术穿刺“针针见血”,减轻了穿刺者的心理压力,极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减轻患者的疼痛,方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PICC,得到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青睐”。杨子瑾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