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时代,我们的忙碌”
纪实一:值班医生工作了22个小时
11月21日下午2点34分,走进医生办公室,相较于上午的紧张忙碌,此时值班医生终于有空可以坐在电脑面前写病程记录,在这之中,就有产科主治医师杨巧凤。
“她昨天夜班,原本早上8点就可以下班却一直忙到现在还没回家,中午都没吃饭,先是睡了一觉,到下午2点才起床吃中饭。”护士长张春萍心疼地说道。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产妇数量增加、高龄产妇生育风险上升、医生高强度的工作负荷成为科室的新特点。
“我从凌晨2点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11点,光剖腹产就剖了3个。”虽然杨巧凤戴了近视眼镜,但浓浓的黑眼圈依然明显,脸上也写满了疲惫。
2点18分,二胎产妇,臀位胎膜早破,需剖腹产;
5点,到产房给阴道壁裂伤的产妇缝合伤口;
6点,瘢痕子宫的产妇;
8点,中央性前置胎盘
来不及多介绍几句,杨巧凤就起身去查房。
高高捋起的衣袖、随意一扎的马尾辫、来不及换下的紫色手术服和棉拖鞋,走在走廊里,杨巧凤的步履显得些许沉重。
“孩子奶有喂过了吗?”“前几天孩子要侧一点睡。”“伤口还感觉痛不痛?”查房时,杨巧凤还是耐心地询问母婴的身体状况,为母婴护理做详细的指导。
19床、15床、9床……等到忙完,杨巧凤急忙去补觉了,同事开玩笑说:“她体内的洪荒之力已经用完了。”
从前一天傍晚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长达15个小时的夜班通常会让医护人员身心俱疲,然而,为了应付超额的工作,推迟2个小时下班已是产科医生的工作常态,因为产科的突发性事件实在太多太多,“日日结日日清”业已成为她们的习惯。
纪实二:与生命时间赛跑
当天晚上和杨巧凤同样忙碌的,还有副班朱莹红医师。
晚上7点半到9点半,在手术室剖腹产,10点半上床睡觉;凌晨2点10分接到电话,一直到4点40分走出手术室;洗手、开医嘱,到家已经5点;床还没捂热,早上6点又接到电话,起床上班剖腹产……
朱莹红大致罗列了自己在11月20日晚上的时间安排。
“这算是正常的一夜,上副班的话每晚都是要赶回医院,没有被叫的机率很小。”
对于产科医生来讲,斗智斗勇、抢占先机比任何都要重要。
11月初,朱莹红正在值夜班,凌晨1点半,她接到了一个急诊产妇王某。
王某为二胎,瘢痕子宫,宫口已开3公分,原本应该是理所当然地剖腹产,朱莹红却发现王某的血小板低至每毫升6.6万,远低于正常值,一旦剖腹产,止不住血的概率很高。虽然之前化验的时候发现血小板偏低,但王某一直未曾重视。
无奈之下,朱莹红不得不冒险让王某采取自然分娩。同时,紧急叫来出租车从上级医院调来2包血小板。
而与此同时,一位怀孕36周、胎膜早破的痴呆产妇也随即被送进手术室。检查发现,该产妇的血压高达190/160mmhg,为重度子痫前期,而且为双子宫,在取胎儿时较为困难……
一阵忙碌后,天色渐亮,已是早上6点。
“现在,高龄产妇所占比例较大,产妇的生育风险也上升,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经验准确而迅速地采取措施,和时间、生命赛跑。”朱莹红说。
在深夜、凌晨甚至整晚“奋斗”在手术一线,已成为朱莹红以及同事们的工作日常。
目前,由于产科医生只有6位,面对接踵而来的孕产妇,医护人员只能靠加班加点来缓解接诊压力。据统计,不加上加班、拖班、副班等情况,每周产科医生的上班时间为35.5小时。
纪实三:平均每天出生11个新生儿
为了应对生育大潮,科室在原有41张核定病床的基础上,在待产区加床11张,走廊和护士站有时也摆满了病床,最多的时候总共有60张床位。
“如果急着生的孕妇就到产房去,如果不急着生就让她们坐在护士站的椅子上等,床位真的很紧张。”张春萍说。
在人员值班方面,科室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原本那些资历年长的医生、护士不用值夜班,现在没办法,人手不够,肯定要她们过来帮忙了,在助产士这块,我们也比以前多安排了一个人。还有怀孕的医护人员,也照常上夜班,真的辛苦。”张春萍感慨道。
即便如此,科室的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科室主任邵岚,因为每天多台高难度手术,旧病复发,一直咳嗽,背疼腰痛,杭州医院让其住院,她却说:“我还是回家上班吧,那里实在太忙了……”多方劝阻下,才住下来。
杨娇护士、王玲玲护士,怀孕七个月,依然在上夜班。
郑丽燕护士距离预产期只有2个星期,仍在坚持上班。
据统计,现在产科每个月的新生儿出生数在340个左右,比之前足足增加了40%,10月份的出院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396个。截止11月29日,当月已有195位新生儿出生,出院人次达210人次。
“很多时候我们忙的不可开交,多希望我们有好多只手。”产科医师王娅明感慨说。张梦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