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

时间:2017-12-01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2005年初冬,我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到仙居县人民医院病理科工作。医院不小,但是布局似乎欠合理。那是在陆续建成的老医院的建筑群的基础上,在1999年与原二中的校址合并后形成的,也曾一度时间解决了仙居百姓住院难的问题。
    病理科地处医院东南角原行政楼的四楼,底层为药库。药库的东边是独立的输液大厅,西边是内科相关门诊,内科门诊的隔壁是西药房。不过你不能看了病就直接转身拿药,而是要走出内科门诊,走到正对急诊大门的外科门诊旁边去付费拿药。西药房的窗口正对外科诊室的走廊,有时候买药的人太多了,排队排到了外科诊室的门口,与候诊的病人就挤成一团。外科诊室的对面是检验科,不过墙壁被封死了,只开了几扇窄窗户透气,人也需要从北面进去。检验科紧邻放射科。急诊楼又在检验科的北面,从医院门口到急诊的路有点窄,需要绕过一个大花坛,再转一个弯才能到。那个花坛的地方因为位置不够宽,容易堵车,几年后便被拆除了。有时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急诊的病人,在进入急诊抢救室的时候也容易遭堵,因为急诊的分诊台前,大约一米不到的距离,有时会遇上等待急诊付费而排起来的长长的队伍。
    急诊楼后的住院大楼还算得上大气,但是因为急诊楼与住院大楼及超声心电医技楼之间原本互相独立,这其中,也有诸多的不变。后来就架了一座天桥连通。但是这座医技楼,是建于80年代的老式楼房,没有安装电梯的情况却无法改变。我曾见识过病人就诊的不方便。
    那是2011年深秋,我去心电图室报到的第一天。从医技楼北面的一米多宽的入口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由下至上一米多高的范围内的墨绿色的油漆,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进门数米的转角就是楼梯,水泥楼梯的抹面很平整,被无数的脚踩磨后,它们已被蹭得发亮了。
    我扶着木式的扶栏上了楼,在二楼的转角处,一阵“呼哧,呼哧……”的喘气声传了过来,两名中年男子抬着一把轮椅,椅上坐着一位约莫八十多岁的胖奶奶,看上去精神差了点,她的两只手还紧紧地抓着轮椅的扶手。两名男子把轮椅放了下来,矮个子男子对着高个子戴眼镜的说道:“弟,这样扛,实在是费力,要不,让咱妈趴在我的肩上,我背她上去,你在后面搭把手?”“妈少说也有一百五六呢,我力气大,我来背吧!”弟弟蹲了下去,拉过老人的两只手搭在自己的肩头,老人顺势趴了上去,那位哥哥一手托着老人的臀背部,一手扶住老人的手臂,三人踉踉跄跄地往楼上走去。我赶紧退让到一边,小心地跟在他们的后面上了楼。到了心电图室的门口,老太太被安置在了门口的座椅上,两米不到,幽暗狭长的候诊厅一下子多了我们四个人,马上拥挤不堪了。
    过了一会儿,诊室的门开了,一个病人走了出来,接着王医师走了出来。看见我,微笑着说:“来啦?”我应声说:“我提早来报道啊。单位已经决定,让我来心电图室工作了。”王医师开心地说:“那好啊,刚刚急诊室打电话来说有个急诊心电图,要不,你去做一下?”换上了工作服,提上一台机器,我就朝急诊室赶去。急诊的大厅并不大,却挤了六张床位。病床没有闲置,都躺着各式各样的病人,加上陪床的人,探望的人,大伙你一言,我一语,整个急诊不仅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还如一个嘈杂的菜市场。空间狭隘,查房的医生给病人查体,需要家属先把凳子挪一挪,医生才能站进去。我赶紧找到了需要做急诊的病人,才发现,我提着的那台心电图机还是一台老式的单导操作机,而不是方便快捷的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病人的心电图记录,需要每个导联单独记下来,这样耗时长,读报告也不方便。
    带着做好的心电图,我回到了科室,在路上,又遇到了那母子三人,正倚靠在二楼的墙壁上歇息。老人连连叹气:“电梯也没有,真是不方便啊,我生什么毛病,这样拖累你们啊!”一边说,一边抹起了眼泪。我的心里也随之涌起了一阵无奈,无论医疗条件如何,老百姓总是要看病的,一个好的医疗环境是他们的迫切需要。王医师拿着圆规在图纸上一阵测量后,那位急诊病人的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马上送到上级医院去做冠状动脉的支架手术。我忍不住又想,与那位没有电梯靠儿子背上楼的老太太比较,急诊里躺着的那位大爷,要离开仙居去看病,手术。在生活上应该会更不方便吧,什么时候,有一座属于我们自己的医疗综合大楼,我们自己也能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老百姓看病就会方便多了吧。
    2014年11月,我们终于搬进了医疗综合楼。这座医疗综合楼总投资2.3个亿,占地面积2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0余平方米,设门急诊楼与医技病房楼两座楼,两楼之间,在一二两层设置连廊连接。新院区设病床661张,基本为两人间,三人间。每床配备一张陪护床,房间里有独立卫生间。在产科,还设有特需产房,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
    我迫不及待地去熟悉新环境。新急诊的门口,座北朝南,面对着老环城北路,任何急救车辆都可直接到达急诊诊室的门口。一百多平方的急诊抢救大厅,容纳了十一张抢救床位,床与床间的间隔足够,人们再也不用挤成一团了。并配有三十多张的留观床位,基本能满足病人的需求。急诊旁的走廊,南北连通了急诊与住院大楼,走廊中部与门诊大厅融为一体。门诊大厅的中央,有一个分诊台,各处的病人到此,首先实行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的分流。分布在大厅周围的是挂号处,自助挂号机,能见到穿着红色外套的志愿者为您提供指导与帮助。走廊的尽头,是中西药房,西药房北面住院大楼的底楼,则是放射科。挂好了号,可以在门诊大厅的旁边乘坐电梯直达各科门诊诊室,二楼的连廊能通往心电、超声、胃镜、病理各医技科室。我想,这样的布局,再也不会出现背着病人上楼看病的情况了吧。
    回到心电图室,候诊大厅里已坐着几十号病人。我听见病人中有人在议论:“这新医院,比起之前来,人都觉得透气多了。”
    一个电话急促响起,是急诊室打来的,又有一个急诊病人需要心电图诊断。不过,这回,我不用提着机器去做了。在新院区,已经实现了全院网络覆盖,我们购置了多台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设备,数十秒的时间,就能清晰地记录心电图形,并能在院内各处有接口的地方将心电图的图像上传至电脑进行分析。不仅心电图如此,放射科等其他的科室都是如此。急诊的医生只要打个电话说,图像已上传,我们打开电脑,就可以看到病人的心电图了。我们审核的报告,急诊的医生也能马上看到。
    我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是一个准备生二胎的闺蜜想要预约产科床位。我笑着告诉她,预约是不需要预约的,现在新院区的床位充足,再也不用挤在走廊上了。她听我说完,放心地挂了电话。
    医院还购进了包括GE1.5T超强核磁共振在内的一批先进大型设备仪器,并建成了DSA室。不久前,我碰到的一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他刚刚从台州医院做了支架回来。因为有冠状动脉的多支病变,考虑到身体的承受状况,他在台州医院先进行了最严重那根血管的支架手术。本来一个多月后要回台州医院再做一次手术。后来听说仙居人民医院也能做支架手术了,50多岁的人,心情居然特别激动,他说:“仙居可以做支架了,我当然要回来做啊,在外求医,无论在生活,还是经济方面,都不方便啊。这种求医的艰辛,只有我们病人心里觉得苦啊。”
    凑巧的是,我在心电图室,又碰到了那对高个子和矮个子兄弟,两位儿子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母亲来检查,我看到那位胖奶奶的脸上是平和的表情。虽然,他们不认识我,但是我仍然觉得很开心,医疗条件的改善,真真切切地被每一位病人所感受到,让他们在忍受疾病痛苦的时候,内心至少多一份宁静,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我的所见所闻,也许只是仙居县人民医院搬迁新大楼后,一个最微小的角度。但是,我想,这样的变化,我感受到了,那位胖奶奶和她的儿子们也感受到了,更有仙居大地上生活着的几十万的老百姓也感受到了……
    2016年,仙居县人民医院门诊人次达85.7万人,出院病人2.9万人。这座崭新的医疗综合楼的崛起,极大改善了全县百姓的就医条件,也收获了老百姓的口碑。作为一名仙居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为仙居人民医院基础建设和医疗事业的崛起,感到由衷的自豪。 应美萍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