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输液小常识,你知道多少
每到秋冬季节都是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高发期,近期昼夜温差大,病毒较多,门诊输液量也达到了高峰,每天输液可达500多人次,特别是小儿门诊爆满,孩子生病,作为家长更紧张,那么门诊输液我们需要了解点小常识,更好地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一、输液时请不要自行随意调整滴速
输液过程中,病人或病人家属不要认为输液快几滴慢几滴无所谓,或因急性子,而任意扭快滴速,这样的作法是不对的。最适宜的滴速是护士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千万不要随便加快或减慢滴速,以防意外发生。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输液速度为每分钟40-60滴;儿童的输液速度为每分钟20-40滴;老年人的输液速度不应超过每分钟40滴。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心脏病或肺部疾病的患者,其输液的速度应减慢,一般为每分钟30-40滴。输液速度如果过快,容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心脑疾患者及老年人输液均宜以缓慢的速度滴入。缓慢输液的速度一般要求每分钟在2-4ml以下,有些甚至需要在1ml以下。
而有些药物需要快速输入达到最佳效果,总之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病情滴入的速度有快慢之分。所以,不要擅自调速,如果需要,可以咨询医护人员。
二、输液时空气进入
输液量增多,护士更换液体和巡视压力增大,有时候同时好几个人液体输完了来不急更换这时候往往会很着急“空气要挂进去了,快点给我先换”,其实现在医院多使用莫菲氏管输液。莫菲氏管通过潴留一定量的液体形成液平面防止空气进入管路从而大大地避免了空气进入血液的发生率,一般认为,≤0.02ml/kg的空气进入体内,都不会有任何感觉。超过2ml/kg的空气进入体内,就有猝死风险。以一个成年女性50kg来计算, 至少也需要100ml的空气,且必须在1分钟之内打完才会致命。正常少量的空气都会被肺吸收,所以液体输完了不必惊慌,可以一边呼叫护士,一边先将夹子夹紧些,减慢液体速度,等待护士及时来更换。
三、输液时少量回血是正常的现象
输液就算药液用光也不会让空气注射进去,因为人有血压,手背的静脉可能更低一些,但仍然足以阻止空气倒流进血管。所以药液落下去到一定高度就不再继续流动了。同时,因为人的血压有波动,再加上一些动作造成的位置变化,会产生一个压强差,因此会造成一部分回血。然而回血高度很有限,虽然在透明的塑胶管中一段通红看起来比较吓人,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血量并不影响健康。
四、部分药物输液时需避光处理
某些注射用药物对光不稳定,会发生光解反应、变色、分解、氧化等,影响使用效果。输液时需要使用避光输液器或避光罩等避光处理。如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伊曲康唑输液等。同时注意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导致日光或紫外光暴露后的光敏感性或光毒性反应,出现晒伤、红斑、水泡等。因此,用药期间应当遵循医护人员的嘱咐避免过度暴露于强光下。
五、液体加热需谨慎
冬季输液,当冰凉的液体输人觉得一阵凉意,有时会有人问可以用热水袋或者一次性的输液加热器来加热液体吗?答案是不可以的,因为液体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加热后的液体不仅可能破坏药物稳定性,还可能导致变质。输液中如果觉得液体实在冰凉可以选择热水袋垫在手下,或者输液的手臂上段,如果接触皮管那么温度也应选择在40°C以下。
六、浅静脉留置针的选择
小儿输液往往不能很好的配合,特别是哭闹不安的幼儿容易导致意外拔针和穿刺处“鼓包”,不仅增加患儿疼痛,还有可能导致静脉炎和皮肤硬结,而静脉留置针因为是一段软管置入,留在血管里不易肿起,一般可以留三天左右,而且不影响正常活动,不仅可以保护血管更为了减轻反复穿刺带来疼痛和恐惧,特别是当血管不容易穿刺、液体量多、病程较长和液体刺激性较大时更应该合理的选择静脉留置针。
七、拔针后请多按压片刻
将棉签放在与血管走向一致的位置上坚着按压5-10分钟,有时因为习惯病人自行调整按压方向导致血管穿刺点在深部组织隐性出血,形成血肿和局部皮肤青紫,且血管壁穿刺损伤后会引起出血,故须多压一下。输液中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但是不管我们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何疑问,都请大家相信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