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您见到他们疲惫的身影,请为他们点赞!

时间:2018-01-10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2018年1月7日夜,冬雨连绵。这样的阴冷天气,每个人都想躲进温暖的被窝,像网络上流行的那样:“为了对冬天表示我们最起码的尊重。”
   而此时,仙居县人民医院的急诊科里仍然灯火通明。这里的医护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急诊的上班时间总是这样,当这座城市已经睡去,急诊医生还陪伴在患者左右,与疾病抗争着;当这座城市尚未醒来,他们又已经开始新的工作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晚上8点半左右,走进急诊大厅,看见抢救室里挤满了病人,粗略数了一下,加上躺在走廊上的两张床位,十四五张抢救床已经躺满了病人。耳边不时传来阵阵咳嗽声,呻吟声,哭吵声……一个手指被机器夹断的中年男子哀嚎着冲进了急诊室大门:“医生啊,快点救命啊,我快要痛死了!”那鲜红的血液,滴滴答答地流下来,滴在急诊的走廊上,特别刺眼。而那两个躺在走廊中间的酒醉的病人正朝着护士站大声吼着:“医生,医生!快点过来给我挂瓶,我有钞票!”然后是“哗”地一声呕吐,一股让人作呕的味道在急诊室弥漫开来。这样的急诊,又吵,又乱,像极了一个脏乱的菜市场。
    今夜值班的内科医生是童亚萍,一个29岁,有点瘦弱的宁夏姑娘。看见她的时候,她的脖子上还托着一个颈托,问她怎么了?她说是颈椎间盘突出,上个月末下了夜班后,就成了这个样子,快两个星期了,已经挂过针。她说她也想休息,可是科室从12月初开始,持续忙到现在,实在不好意思请假。何况,这颈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一下子也好不了。只要多注意姿势,就可以了。说完,又去处理病人了。
    童亚萍,2013年从南昌大学毕业后来到仙居县人民医院工作。2016年9月,她主动请缨,从康复科调到了急诊科。这里,是“战斗”的最前线,她相信,急诊能让她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然而从康复到急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尽管工作三年,童亚萍觉得自己仍然懂得很少。有时候听见呼啸而来的救护车声音,可以让她的心脏突然狂跳不止。在急诊,需要直面生死,面临各种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理,确实需要拥有强大的内心。
   今天晚上她上前半夜班,从下午5点开始至凌晨1点结束。19点25分,又一辆救护车疾驰而来,载着一位站立不稳的病人,六十多岁,男性,有高血压病史。突然间的起病,让一家人都慌了神,老人唯一的儿子,一下子也没了主意。童亚萍给病人快速做了一个心电图,他的心跳很慢,只有四十多次,血压增高明显,220/108mmHg,结合他的症状,考虑病人可能脑出血了,需要进一步做CT检查。考虑到病情的危重性,她全程陪同着这个病人去做检查,就怕他突然之间呼吸心跳骤停。CT提示病人脑出血合并脑疝。脑外科医生急会诊后,认为病人出血量增大如此快,即使是手术,也完全有可能在手术台上再也醒不过来。家属一听要动颅脑的手术,就商量着要去上级医院。可是,这样的病人,哪经得起途中的奔波。尽管诊断明确,救治已很困难。凌晨1点多,病人没能救回来,去世了。
    本来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看到那一家人悲伤地哭泣,童亚萍忍不住抹了抹眼角的泪水。只发了一下呆,她便大踏步地回到诊室。那里,还有其他病人在等她。这期间,光内科的病人就有100个,她实在是看不完,只好呼叫了急诊科副主任刘启茂,还有调度。在刘主任的安排下,部分在抢救室里情况有好转的病人被安排到了留观床。在家休息的潘敏江医生也赶来了,帮她一起看病人。帮班的李峰医生本来处理好了那些留观病人,十点左右就可以回家的,看到有那么多人,就去帮忙看了60多个。
急诊34张床位本不算少,可病人实在是太多了,加上走廊上的那些,已经躺了53个病人。还是不断有病人进来,诊疗床也不够了,病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把护士站里的椅子端出去给病人坐。
    凌晨两点,很多人已经熟睡着进入梦乡。这个29岁的宁夏姑娘,总算是处理完了急诊病人,开始和下半夜接诊的医生交接班。这会儿,她说话的声音都小了很多,如果给她一张床,她一定能倒头便睡吧。
   突然间,一本病历狠狠地砸到了她的眼前。她吓了一跳,人也清醒了不少。这位病人家属生气地说:“你们是怎么搞得?氧气都没有了。”童亚萍说,“不好意思,我在交班,待会儿我过去看一下。”病人不依不饶了:“交班很重要吗?病人难道不重要?”实在是没有力气争论,童医生只好先去看了那位病人,她把氧气管放在耳边听了听,又望了一眼那个氧气瓶上跳动着的小球,确认氧气充足。就对病人说氧气是好的,然后走了。“做医生,态度这么差!”身后传来了病人家属的声音。
“算了,不跟他们计较。”童亚萍默默地朝前走着,心里是这么想的。其实,所有的急诊医生都是这样想的。急诊科忙碌的时候,没有时间吵架。看病人要紧,要赶紧看!
   童亚萍到值班室洗漱完准备睡觉时,已经快凌晨三点多了。脖子的疼痛让她辗转反侧,想起刚刚被病人家属无缘无故地骂,眼泪这会儿才有空“吧嗒吧嗒”掉下来。病情本不急,医生不需急,就被急得团团转的家属骂。童医生这会儿有点伤心,甚至质疑自己的选择:“我这样做,值得吗?”她想起了舟山部队里的爱人,新婚燕尔,本来两人都有两个星期的婚假,考虑到科室那么忙,只休了一个星期。她又想起了远在宁夏的家,家里,有父母兄弟,多温馨啊。想着,想着,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多少为医者的眼泪,都是为了患者而流!医生年轻的时候,因为觉得病患很可怜,陪着他们伤心难过,等到几年后,见惯了生死,好不容易内心淡定起来了,又为了别人的误解而伤心。
    1月8日早上7点15分,童医生起床吃饭。就像昨天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像往常一样去查房。今早,她要给所有的内科病人查完房交完班才能下班。
    12点30分,童医生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吃中饭,她想先回去好好睡一觉。只是,就算那样的休息,还是需要随时随地待命。
   患者王来富是昨夜急诊收的一名普通病人,他昨天傍晚六点多到急诊的时候,已经没有床位了,只好住在走廊上。老人的女儿说,这里的医生真的是太忙了,我们等了将近一个小时才轮到看病。老人家是因为一不小心坐空了椅子,摔倒了,起来后,一只手就不能握拳了。曾在下各医院就诊,医生说要住院,她便赶紧把老父亲接到了县人民医院。一查,血压很高,医生说是脑梗死,幸亏及时来医院。她说,能在走廊上住下,也不容易了。至少在医院,人心里踏实一点。
   急诊科主任胡君杰说:“急诊科共12名医生,不算儿科的,一年大约九万多的门诊量。我们实在是缺人啊。12月来,流感的高峰季节加重了本来就高强度的急诊工作,加上工作时间长,每个人都是拿自己的命在搏。”
有同行说,夜班,是医生的炼狱。可是,在炼狱中,他们让患者见到了第二天的光明。
    在急诊,医生们从年轻到年长,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许,就像胡君杰主任说的那样,支撑着急诊人走下去的,不再是为医者头顶的那个光环,而是,既然做了急诊,这就是我们应该做好的工作。
    最辛苦的地方,也需要有人坚守。这,就是我们的急诊医生。若是您见过他们疲惫的身影,请为他们点赞!   应美萍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