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里的“守护神”
10月11日是“世界镇痛日”。顾名思义,镇痛就是让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减轻患者痛苦。
疼痛,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对患者而言,疼痛一方面是机体面临刺激或疾病的信号,另一方面又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说起镇痛,必然离不开麻醉这个话题。
然而,好多人一提麻醉,就想到会影响智力,并认为让人变“傻”的罪魁祸首是手术时用麻药。不少家长会顾虑重重:怕孩子接受了全身麻醉后,会对智力有影响……
事情真有那么可怕吗?我院麻醉科主任朱文伟告诉大家:最新的研究表明,3岁前有单次麻醉史的健康儿童,其智商、记忆、注意力,视觉空间功能、执行能力语言及运动功能均不会受影响。
镇痛是麻醉医生的主要工作内容,伤口局麻药局部浸润、各种外周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阿片类及非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可以满足各种手术患者及其他受疼痛困扰人群的镇痛需求。
对于手术患者,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及手术需要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完成镇痛。
麻醉医生这个不为大多数老百姓所熟悉的职业,其实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一个成功手术的背后都有麻醉医生的辛勤付出。
通常,在患者术前第一天,麻醉医生就会去病房访视,在与患者聊天过程中,了解病史,简单查体,增加熟悉感。不要小看这“见一面”的事,这是第二天进手术室很好的铺垫。麻醉医生不仅能在专业上了解患者,设计适合他的麻醉方法与方案。更重要的是,患者第二天见到的医生全是熟悉的感觉,这对于消除紧张,增加信任感很重要。
手术当天,麻醉医生承载着患者手术过程麻醉的重要环节,他们要用药物让患者手术过程没有痛苦;心电监护的线条,血压的高低,心率的快慢,需要镇静镇痛药物的多少,输液的量,呼吸参数的调整,手术的进展,出血的多少,是否需要输血等等,全在麻醉医生的眼中,他们不断分析,不断调整,力求维持患者各项指标平稳。所以他们必须目不转睛地盯着麻醉深度,时刻严密监护患者反应。在每台手术背后,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
手术医生专注于手术本身,无暇顾及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麻醉医生就是担任这样一个角色,在手术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做好相应的抢救治疗,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一个无痛舒适的手术过程。俗话说:“开刀去病,麻醉保命”。麻醉医师是手术病人麻醉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保护神”。
麻醉医生的辛苦,职业压力之沉,工作强度之大,这些是外人所不知道和能够领悟的。从事30多年麻醉工作的项雪琴医师说:“加班加点,是我们的常事,大家都已习惯了。”目前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老年人的手术也越来越多,但老人年纪大,基础病特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对麻醉医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