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里的女超人

时间:2012-03-20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快让开,快!快!快!”,她的手紧紧得握着躺在担架上病人的手,以最快的速度冲进急诊科里。
     这40多步,也许是世界上最令人揪心的距离之一。
     当急救车停在县人民医院急诊室门口,进入急诊室前的十几秒钟里,病患琢磨着生死,家属在忐忑中酝酿希望,医者全神贯注准备施救……
紧张、拥挤、各种凄惨痛苦,构成急诊科的主旋律。抢救、肿瘤晚期、死亡,每天充斥着医护人员的脑袋。
     快,准,巧。这双手属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吴海萍。她十年如一日,时刻把群众的疾苦装在心里,把“生命高于一切,人民利益至上”作为自己的信念,将自己的青春、热情都奉献给了这片乡土。
急诊科里的大忙人
     第一眼看见吴海萍,讲话轻声细语,温柔有耐心,完全想象不出她雷厉风行的样子。
     1997年,吴海萍从浙医大毕业后分配到县人民医院内科,主攻心血管疾病。她工作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个病人都如同家人一样耐心,因此在每一个病人的心中都留下了好印象。
     由于工作突出,吴海萍被调到急诊科担任副主任。
     急诊室,是一个战场,常人想象不到的超大工作量、强压力与高风险,脏乱差的工作环境,人生百态时刻上演的冷暖剧场,生命比任何时候都像一朵蒲公英,从盛开到凋零,似乎只需一阵风……在这样一个战场上,会是怎样一个个令人想像不到的场景。
     吴海萍的工作量很大,每个礼拜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就算不上班,还要随时被叫回医院指导抢救。
     有一天深夜,正在梦乡的吴海萍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吴医生,快点来,这里有几个病人很严重。”打电话的正是值班的护士。原来这个深夜特别的不平静,一个小时内救护车送来了脑出血昏迷、脑梗塞、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和乌头碱中毒4个危重病人,另外还有一个多发伤休克病人病情一直不稳定。急诊科里的医生和护士根本忙不过来,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吴海萍。十分钟后,吴海萍赶到医院,积极投入到抢救当中,等待所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安排妥当之后回到家已是凌晨3点多钟。
    “现在即使在家里都养成了一个习惯,手机电量必须是满格状态,要是没电关机了,我的心里总莫名其妙的慌张,害怕医院里找我有事情。”吴海萍说,“晚上病人多,凌晨被叫起来是很平常不过的,所以手机千万不能没电。”
     去年的一天,和往常一样,吴海萍正在查房,突然救护车送进来一个心脏病人,他的心跳反复停止,情况危急。“病人家属没来,他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吴主任怎么办?”身边的护士问到。吴海萍想都没想就说了一句“不管怎么样,先救人。”像这种三无人员和流浪汉,吴海萍在急诊室经常会碰到。医院有自己的苦衷,因为这需要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但吴海萍和其他急诊科大夫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但求问心无愧”,“不管送来什么人,我们都要遵从基本的职业道德救治,哪怕给他们输最基础的葡萄糖、盐水,做一些最基本的检查。我们做不到选择性漠视,更做不到让他们自生自灭”。
急诊科里的好领导
     吴海萍说,急诊科是急诊病人的第一道防线,第一道关卡,不管什么样病人送往急诊室,首先都得明确病种后才决定送往哪个科室。她说:“其实,医生真正处在工作状态中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明确病因,如何采取最有效的救治手段,根本没有时间允许你去思考其他东西。”
     吴海萍说,病人被送往急诊科时家属一定会凝神静心,追随着她细微的表情变化。她眉头舒展,家属或许从中解析出希望;她稍稍皱眉,家属就惊出一身冷汗。所以,作为急诊医师,我们更觉肩上担子的沉重,更希望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配合。
     大部分家属和病患都能理解大夫,只是有时候病情进展快,或者家属对治疗不了解,而大夫又很难讲通的情况下,最容易爆发矛盾。对于一直不理解的家属,吴海萍就会多解释几次:“顶多费点儿口水呗,但是没有必要和他们针锋相对。他们愿意听,我就愿意讲。”
    “急诊科主任不简单呀,相当的不容易。”护士长张秀兰说,“吴主任的担子是最重的。”
     2011年,全院上下为二甲复评做最后的冲刺。2个月的时间里,吴海萍每天加班,利用晚上的时间带领急诊室的医生和护士一遍遍的模拟、练习。心脏病人模拟抢救、车祸病人模拟抢救、病人突发昏迷等等。哪里做的不到位一一指出并加以改正,直到最后满意为止。有时候一个模拟场景会演上几十次,直到医生、护士能够熟练掌握每个程序为止。她还会请其他科室的医生一同参与演练,请医院的领导评分。在等级复评中,县人民医院的模拟案例演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评审组的高度肯定。
     吴海萍是一个好医生、好领导,但在女儿的眼里,她却不是一个好妈妈。吴海萍的女儿今年十岁,但是在她的记忆中很少有妈妈陪伴在身边。记得有一次晚上,吴海萍正准备和女儿一起上床休息,医院的电话又来了。她马上穿上衣服出门,没想到年幼的女儿哭着求妈妈别走。吴海萍却头也不回的跑向医院,任凭女儿哭声再大,她都假装没听到。
     吴海萍的丈夫经常抱怨她不顾家,不带孩子,虽然嘴巴上抱怨,但是他还是非常支持妻子的工作。“既然是个医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责。”她经常这样对丈夫说。
     吴海萍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从开始交班、查房,特别是危重病人,每一个都会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修改治疗方案,协调办理住院或者转院。急诊室的病人大多病情复杂,人员复杂,作为科室的领导,她总是层层把关,妥善协调各种关系有效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的发生。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匆匆地,病人来了又走了,不停地变换着,吴海萍办公室的灯亮了又暗了,每天重复着,唯一不变的是,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任劳任怨的吴海萍,她与同事们奋战在急诊抢救的第一线,她是同事们心目中的主心骨。急诊科医师张敏江说:“每个抢救病例,只要有吴主任亲临指导,同事们心里都会无比的踏实。”
     面对急诊室那么繁重的工作,吴海萍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下来。春夏秋冬,日升日落,为了病人的健康,为了急诊科的发展,她就象个超人,每天超负荷工作着,忙碌着,却始终微笑着。
                                                                                                                    方小艾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