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警惕“悲秋综合征”

时间:2024-10-23 来源:康复医学科 王敏 浏览:
分享到:


秋风瑟瑟,潇潇雨歇......秋天到了,天气不那么热了,本该感叹秋高气爽但有的人最近却emo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叹个气。”

总是被低落、烦闷和沮丧等情绪笼罩要是再碰上下雨天......emo值直接爆表!

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悲秋综合征”。

秋季是抑郁症等“情绪病”的高发季节,此时由情绪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健康状况也有“悲秋综合征”的说法。究其诱因,包括:秋冬交替,万物凋零,气温变化比较大 ,人们容易产生伤感情绪,身体也会由兴奋、积极向上的状态,转入消沉、向内的状态。同时,入秋后日照减弱,大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相对增加,会抑制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大脑细胞的功能活动就要降低,出现抑郁情绪,也使人容易疲劳,许多人工作压力大,甚至出现焦虑、抑郁。

我这是怎么啦?有一些人,入秋之后情绪变化明显,表现为心情渐差,无缘无故地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感到精力不足。有些人,还会觉得委屈难过,孤独无助,吃饭没胃口,晚上睡不着,莫名其妙地想哭,甚至有生无可恋、"万念俱灰"的想法。有些人对环境的季节性变化更为敏感,出现持续性抑郁症状,且不同于典型抑郁症的患者的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时间缩短,这些抑郁患者身上有可能会出现睡眠的增加、嗜睡、精力差、疲倦不愿动,还有可能出现食欲的增加、暴饮暴食。

这种情况如果第一次出现,可能会被误解为过度“悲秋”。其实不然,症状如果持续半个月以上不缓解,可能是抑郁发作。

还有一些患者在秋冬季出现抑郁情绪,要到来年开春才能自然缓解,因此也被称为季节性抑郁或季节性情感障碍。

这类患者有时抑郁症状相对较轻,思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也相对正常,职业能力无明显变化。因此,不会主动就医,病情很难被发现,只能自己忍受、消化抑郁情绪。

多晒太阳,减少emo......抑郁情绪超过两周建议系统评估。

首先充足的睡眠很重要。睡眠不仅仅是休息、缓解疲劳和压力。在睡眠中,体内的激素系统、免疫系统都在积极调整,身体进行自我修复,并趋于平衡。

1、要多晒太阳,主动增加阳光照射时间,尽可能多接受光浴。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多出去走走。既能接受光照、调节激素分泌,又能欣赏美景、转移情志。

2、秋冬季,对气温敏感的人群除了要注意均衡营养素摄入外,还应适量多补充些热量较高食物,如牛羊肉、蛋类等。另外,不少蔬果也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比如香蕉、甜橙、黄瓜、西红柿等。

3、情绪不高时,要学会适时休息,学会放松自己,使得大脑得到充足休息。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适量运动,也能有效地改善不良情绪。

4、要学会“借力”,向亲人、朋友倾诉寻求帮助,必要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此外,已经确诊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秋冬季节尤其不要擅自调药、停药,要遵医嘱治疗。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