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变肠癌,这项检查很重要→

时间:2024-11-28 来源:消化内科 陈梦媛 浏览:
分享到:

得了息肉会癌变吗?

要不要切掉?

为啥我长他没长?

 

腹胀消瘦,病理结果一查是癌

62岁的王某某,惧怕胃肠镜,一直没检查

王某某:医生,我最近肚子老是胀鼓鼓,感觉消化不太好,大便拉了还想拉,拉又拉不出来,这一年自己瘦了好多

张医生:你这个情况建议做一个结肠镜检查,请问以前有做过吗?

王某某:啊?医生,听说做胃肠镜很痛苦的,我不想做,不要不要........

张医生:要是不做的话病因不明确,影响治疗,再说50岁以上建议都要体检一下胃肠镜检查,你好好考虑一下。

王某某:好吧,我和家里人商量一下......

王某某:医生,我的检查单出来了,请你帮我看一下。

 

IMG_262 

最终,活检病理提示:直肠腺癌。

 

多发息肉,良性腺瘤

59岁的张某某,重视健康问题,定期体检。

张某某:李医生,你好啊,我这次体检发现好多结肠息肉,需要处理吗?

李医生:你这个息肉需要内镜下处理。

张某某:我平常一点感觉也没有,大小便都好的,最近工作太忙了,要是没必要做我就不做了。

李医生:大多数的肠癌是由肠息肉逐渐演变来的,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不同,通常在5-10年。建议发现肠息肉后建议尽快切除,防止息肉癌变。

张某某:医生,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请帮我预约结肠镜下治疗。

 

IMG_264 

最终,直肠腺瘤,内镜下摘除即可。

 

肠镜检查中,大约有70%~80%的人肠道没有问题,20%~30%的人可能会发现肠道息肉或者病变。

 

1什么叫息肉?

息肉是黏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肠道息肉是指凡突出于结肠、直肠黏膜面的隆起性病变。可分为:

  • 肿瘤性

  • 错构瘤性

  • 炎症性

  • 增生性等。

结直肠从正常黏膜转变为晚期恶性肿瘤,中间会经历息肉、腺瘤、上皮内瘤变和早癌等多个病理过程,成为癌的时间要5-15年。需要切下来进行病理检查才能最终确认。在这段时间内如果你能早一点发现它,切除它,它就再也没有机会癌变了,

 

IMG_266 

 

2肠息肉形成的原因

年龄、饮食习惯与生活因素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关系密切。

 

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研究显示,胆汁酸以及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

 

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27%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肠道炎性刺激、肠道微生态失衡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阿米巴痢疾、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等。另外,大便中粗渣、异物及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

 

代谢相关各项因素  

超重、肥胖(尤其腹型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是大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

 

3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

当然,并非所有的肠息肉都会发展为肠癌,肠息肉癌变的风险与息肉的大小、形状、类型有关

  • 息肉越大,发展成结肠癌的几率大且时间短,尤其是2cm以上的息肉。

  • 形状不规则、表面结构紊乱的肠息肉发展为肠癌时间短。

  • 腺瘤性息肉中绒毛成分越多其癌变倾向越大。

 

IMG_272 

来源:腾讯医典

 

4生活中如何预防?

多吃含有膳食纤维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2版)》,建议这7类人要及时做个肠镜:

①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② 40岁以上,持续两周有以下肛肠症状人群:

  • 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

  • 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

  • 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

  • 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③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④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⑤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⑥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⑦ 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