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移动一路拍,探查胃肠道,吃颗“胶囊”就完成了

时间:2024-12-06 来源:消化内科 陈梦媛 浏览:
分享到:

生病的时候

能不能有一颗仪器

直接飞进肚子里

然后像雷达一样的扫描

探查胃肠道情况

直接找出病灶

 

75岁的王奶奶

就体验了一番

 

王奶奶来到仙居县人民医院,自诉自己头晕、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而且每天的大便都很黑,颜色就跟路上的柏油一样,黑漆漆的,还一天拉好几次。

 

检查结果

血红蛋白75g/L

粪便隐血+++

 

做了胃镜和肠镜

可并未发现异常

 

“胃、肠镜都正常,那问题可能出现在小肠部分。”

小肠位于消化道中段,在胃和大肠之间,长约4~6米,对于小肠的病灶,检查起来比较困难。目前对小肠病变的检查主要有小肠CT/MRI,胶囊内镜和小肠镜。

 

IMG_261 

因为小肠镜检查准备复杂,操作难度大;小肠CT/MRI由于是间接影像,并不能直接观察小肠黏膜,存在一定局限性。

 

目前能直接观察小肠的检查就是胶囊内镜了。

 

胶囊内镜无创无痛

在常规肠道准备后

经医生指导

王奶奶吞下

类似于感冒胶囊的胶囊内镜

 

IMG_262 

【智能胶囊】

 

智能胶囊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

就像“行车记录仪”一样

借助消化道蠕动

使之在消化道內运动并拍摄图像

直至肛门,排出体外

 

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观看胶囊所拍摄的彩色视频图像,分析数据,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

 

最终,在在数千张胶囊内镜检查图片中,消化内科应斐医师筛选出病灶来源,最终明确病因:小肠血管畸形出血。

 

IMG_264 

 

这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手段

也是目前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IMG_265 

(胶囊内镜能发现的小肠病变)

 

但,胶囊内镜并不适合所有人群

 

适应症

1、主要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如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消瘦,经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者。

2、慢性腹痛疑为小肠器质性疾病者。

3、怀疑有小肠肿瘤、肠结核及克罗恩病变者。

4、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

 

禁忌症

1、吞咽障碍者:由于胶囊内镜需要通过吞咽方式进入胃部,吞咽障碍的患者不适合进行此检查。

2、肠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患者:如果患者怀疑有肠梗阻、消化道畸形或狭窄等病状,应避免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3、携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胶囊内镜可能会与心脏起搏器产生干扰,因此携带此设备的患者通常不被推荐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4、孕妇及婴幼儿:由于胶囊内镜在体内的移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造成影响,因此这两类人群通常不被推荐进行此检查。

5、不能接受可能手术取出滞留胶囊的患者:如果患者不能或不愿意进行手术取出滞留的胶囊,则不适合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检查步骤

1、肠道准备:与肠镜检查相同。

2、检查过程:

  • 吞服:首先医生给您穿上带有图像记录仪的背心,然后吞服智能胶囊。(记得准备一杯水)

  • 记录:胶囊内镜借助消化道蠕动下行,并一路不停地拍摄照片并传送到记录仪中,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 回放: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分析数据,观看胶囊所拍摄的彩色视频图像,并最终作出疾病诊断。

3、排出胶囊:胶囊内镜是无法被人体吸收的,一般大约24小时后可经肛门排出。患者要注意胶囊内镜排出的情况,至此检查全部完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