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患者的“生命线”,日常护理很关键!

时间:2024-12-30 来源:血液透析中心 张熠娜 浏览:
分享到:

“张医生,得了糖尿病之后血糖会升高我是已经接受了,但是血压升高又是怎么回事呢?”

“李叔您先别急,糖尿病肾病是最主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慢性肾脏病和肾衰竭的重要原因。如果病情需要的话,可能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疗。”

“我可真是太难了!如果血液透析应该怎么办呢?血液透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网上说的“生命线”又是什么呢?”

“李叔,来,我来跟您介绍一下关于血液透析的一些小知识。”


什么是血透?

血液透析又叫血透,是血液净化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让机器代替失去功能的肾脏工作,去除血液中的小分子代谢废物,例如尿素氮、肌酐、小分子毒物和水分等,从而达到纠正患者体内的水负荷、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的目的。


什么是血液透析通路?

把血液引出体外之前,需要在身体上建立动静脉血管之间的连接。

血液透析管道是透析机与患者体内血液的连接途径,血液透析通路让患者体内的血液进入透析机器,再将净化后的血液运送到患者体内,形成循环。


为什么要建生命线

建立血管通路,是完成血液透析的基本条件,没有血管通路,就无法进行血液透析。

随着疾病的进展,血液透析患者面临的很多并发症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血液透析是维持生命的关键。

血管通路的功能良好直接影响到患者透析治疗的成功和患者的生存率,早一步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就多一分治疗的希望。因此血液透析通路也称血透患者的“生命线”,日常的维护就尤为重要了。


血液透析通路有哪些?

目前常用的血液透析有三种,分别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中心静脉导管(CVC)。

1、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形式,也是内瘘建立的首选,持久耐用且不容易感染,不容易发生血栓和阻塞。医生通过手术将距离相近的某一动脉和表浅静脉血管联通,使动脉血液直接流入静脉。一段时间成熟后,静脉逐渐扩张便于穿刺扩张,血流量增大达到治疗所需。

2、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简称“内瘘”,是患者自体血管资源不足,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情况下,在患者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利用隧道器在皮下置入人工血管。人工血管的两端分别与动脉、静脉相吻合,使患者的动脉血液经过人工血管,流入患者的静脉内,从而建立动静脉内瘘。一旦开始使用,便可提供足量的流量。

3、中心静脉导管(CVC):是通过一种外科手术方法,将血透导管插入患者的中心静脉内,从而方便建立体外血液循环,满足血液透析治疗需要的血管通路方式。最常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有颈内静脉置管以及股静脉置管,术后可立即使用。


内瘘建立后需要注意哪些呢?

内瘘建立之后,应当从“视、触、听、护”四个部分重点观察。

1、视:内漏建立后需注意伤口局部情况,如果发现伤口渗血不止,疼痛加剧,有红肿、硬结,应及时就诊。

2、触:练习触诊内瘘,学会判断内瘘是否通畅,具体的方法是,用非术侧手触摸术侧的静脉处,如果能摸到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内瘘通畅。

3、听:练习使用听诊器听诊内瘘的杂音,注意在晨起、睡前应多关注内瘘的杂音是否正常,发现异常应及时复诊。

4、护:术后内瘘侧肢体应多注意保护,注意局部保暖,保持内瘘侧肢体清洁、干燥。要注意保护造瘘管,禁止动静脉穿刺。


如何日常护理内瘘?

内瘘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因此平时多观察内瘘情况、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非常重要。

1、注意做好内瘘侧手臂的皮肤清洁卫生,进行血液透析当天穿刺部位应避免接触到水,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四个小时以上。

2、适当增加内瘘侧手臂活动锻炼,如手握橡皮圈等,帮助患者恢复。

3、多观察内瘘侧肢,如有假性动脉瘤的情况,应使用弹性绷带进行保护,防止继续扩张、意外破裂。

4、日常穿衣宽松,不可佩戴手表、过紧饰物等。

5、睡觉时注意不要卧向内瘘侧肢体或将内瘘侧肢体放置于脑后,切勿压迫内瘘侧血管。

6、避免提重物或者长时间的进行上举,尽量避免做一些“精细活”,如织毛衣等。

7、不要在内瘘侧肢体进行血压测量、抽血、静注、输血、输液等。

8、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尽可能控制体重增长幅度。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