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专业人才成长通道

时间:2013-01-18 作者:宣传科 浏览:
分享到:
    1999年1月,在县人民医院支持下,现任人民医院副院长的王均招主持建立了我县第一个重症监护病房(ICU),为我县危重病急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13年的发展,我县拥有了一批在危重症专业上医有所成的医生。但是,我县重症医学技术与上级医院或是一些大城市医院相比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今年5月,由王均招领衔的危重症工作室正式成立。
    王均招危重症工作室的成立方向,是以危重病严重多发伤、严重脓毒症、各种中毒为主攻方向,开展课题研究,目的是引领带动全县重症医学专业的全面发展,加快培养重症医学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同时,依托工作室成员集体智慧,整合团队力量进行科研项目和难题攻关,推广新技术、新项目。
    但现在医护人员越来越趋向年轻化,如何让年轻医生们的医疗技术更加娴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名医工作室的成立,为年轻医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学习,并且可以加强团队之内、成员之间的专业交流,对于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都有很大益处。”王均招告诉记者,由他作为领头人的危重症名医工作室,共有6名成员,都是县人民医院ICU科室的医生。在这些成员中,有从医多年已经成为科室中业务骨干的医生,也有参加工作不久资历较浅的年轻医生。
    “名医工作室其实就是通过培养一批人,推广新的技术,形成好的机制,从而把得出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以文字表述的科研、课题,可以广泛流传,惠及更多的人。”王均招对记者说,“当一名优秀的医生,不能只想着每天诊治完病人就行了,而是要在诊治过程中学会总结、提炼、概括,从而使自己的工作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作为一名优秀的重症专业医生,不仅要对所涉及的医学领域非常熟悉,还要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想当一名优秀的医生,所需要积累的经验可能要花上十几年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名医工作室的成立,它的作用不可能是让现有的工作一下子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或是立马就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而是通过名医工作室的锻炼,转变其思想观念,要知道一名医生的思维,可以决定其治疗方法,只有理念先进了,技术才能提高。”
    在王均招看来,名医工作室的成立对于危重症医学专业来说,虽然不能让现有的医疗水平飞速进步,但在其发展中起到了锦上添花、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参与到王均招危重症工作室,在现有的ICU专业基础上,可以让我的专业性更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副主任医师张晓明告诉记者,加入名医工作室后,他感到在王均招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虽然同为ICU医师,但工作比以往更加紧凑。而且名医工作室的每一名成员,在有荣誉感的同时,也更有了压力,期望自己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业务素质、工作能力能更加进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医工作室的一员。
    不同于骨干医师从大局观考虑,年轻医生们对于能够加入名医工作室,更多的是想到自身的业务能力可以得到不断提升。
    “相比其他年轻医生,我的基础或许更加扎实,但经验还是不够,有时候遇到病人病情发生突发状况,可能还不能像骨干医师们那样镇静、沉着地去应对。加入名医工作室后,相对的学习机会更多,这对于我们年轻医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2007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县人民医院ICU工作的郭文进是名住院医师,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描述医生是非常恰当的,加入名医工作室后,我确定了努力方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有优秀的科研课题产生,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光是我每天看完病人就行了。现在医学水平发展较快,医生除了要巩固原有的知识外,还要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我现在每天都会挤出几个小时的时间看专业书。”    杨 群
×

用户登录